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狐狸是狡猾的吗

2010-08-19 00:00:00    作者:文游小学 陈增勤    来源:今日高邮

“狐假虎威”这则成语大家都熟悉,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大概内容是狐狸被百兽之王老虎捉住后,用计谋成功逃脱的故事。后来这则成语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苏教版教材根据原文改编的课文《狐假虎威》,文字浅显,更形象化,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前段时间听一位老师上这篇文章的公开课,在课的尾声部分,教者与学生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狐狸?

生1:这是一只很得意的狐狸。

教者不置可否,又重复一遍刚才的问题。

生2: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教者随即表示赞同,并在黑板上板书,写下“狡猾”二字。

课听到这里,笔者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教者一定要引导学生得出“狐狸是狡猾的”这一种答案呢?“狡猾”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很明显,是贬义词。但是这里,我们能不能对文本有所超越呢?

抛开成语本身的寓意对狐狸形象的界定,我们完全可以对本故事中的狐狸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这只狐狸在个体的生命安全遭到严重的威胁时,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蒙住了老虎,成功地获得了自救,难道算不得聪明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只镇定自若的狐狸,一只勇敢的、机智的狐狸等等。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狐狸遇到危险不慌不乱、积极进行自救的精神。这里的狐狸,完全是值得褒扬的形象呀。

再来看看有的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狐狸的话,没敢吃它。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

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

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

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

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思维走向带到教师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上,“强迫”他们顺应、认同,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对文本作出的个性化解读,那么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无疑会遭受到较大的打击。就像前一位教者处理狐狸形象时那样做的,学生们本来就很微弱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刚刚点燃就被无情地浇灭了。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养成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批恭顺地听取老师讲解的学生,而能够对文章作出批判性解读、创造性解读的学生是不多见或者几乎绝迹的。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比较踊跃,而到了高年级则怕说、懒得说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深入思考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