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浅议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2020-11-18 20:11:03    作者:□ 市实验小学 秦婧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9)》在北京发布。白皮书中显示,基于江西、安徽、云南三省的调查数据样本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60%,缺父留守儿童和缺双亲留守儿童分别占比32.8%和26.8%。调查样本中儿童遭受精神暴力的发生率为91.3%,躯体暴力的发生率为65.1%。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亲情的缺失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孤独、无助等消极的心理体验。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

亲情的缺失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心理影响,留守儿童往往更会感到自卑。这种自卑心理表现出来两种行为。一种是默默无言,不善于、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性格由内向走向封闭,在长期的压抑下变得孤僻,成为同学眼中的“怪人”。另一种是处处不愿合作,固执,往往成为老师、同学眼中调皮捣蛋的“坏孩子”。

2.缺少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呵护,没有了依靠与安全。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幼小的心灵往往难以独自面对。首先是生活自理问题,没有父母适当的帮助,生活没有着落。其次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很难养成。再次对于生活与未来的规划,没有了父母的督促与指引,也往往会误入歧路。

3.孤独无助

在外打工的父母通常都定期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物质层面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也弥补自己对于孩子的些许亏欠。但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并不乐观。尤其当他们遇到了一些生活、学习上的挫折,遇到了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时,矛盾不能被及时化解。生活点滴的缺失带来的是无助与孤独。

二、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

1.社会志愿者构成单一,时间有限

就中国教育现状而言,相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专业社工的数量是有限的。许多工作都只能靠志愿者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由于志愿者大多是大学生,单一的志愿者构成也容易出现当高校放假时,大学生志愿者人手严重不够,项目志愿者随之流失的尴尬。

2.乡村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

由于师资力量配置薄弱,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由班主任老师一手负责。而大班化教学,也使国家提倡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根本无法顾及,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占70%-80%)。

3.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当

因为不满学校的寄宿条件,许多家长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住校的留守儿童不足一半。对于所寄住的亲戚,他们不可能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一定理解,还会使这些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学校和亲属之间形成了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致使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

三、全面规划,以学校教育补位家庭教育的缺位

1.建立联系通道,加强亲情联络

学校可与出外务工的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好沟通通道,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让孩子可以定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由于农村家庭条件所限,儿童又缺少独自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开放微机房,借助网络,使得孩子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家长取得视频通话的机会。父母能经常联系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亲情缺失现状是可以有所缓和的,让他们可以感受到父母虽在远方却无处不在的爱意。家长也可在经常的联络中了解到孩子的发展情况,知道孩子的想法和问题,适时作出回应。另一方面,通道的建立,还可以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使得一些粗心的家长避免因一时的忙碌、疏忽而忘记了与孩子的联系,避免亲子关系的疏远。

2.建一方天空,让校园成为第二个家

学校可以开放一些合适的场所,适合留守儿童在课后前往,比如微机房,图书馆。班级中还可以建立除学习外的生活关怀的文化角、兴趣小组,定时由老师、同学主持,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场所,开展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的正当的人际交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送去温暖,以充实的生活内容消除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3.主动发现问题,适时适当地施教

教育者需要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严肃对待所出现的问题,以一份责任为孩子的将来做好准备。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纠正。家、校教育应该连成一体,多沟通交流,使孩子的监管处在一个全面高效的状态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