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谈 桥 中 学

2024-02-28 19:25:15    作者:□ 李卫春    来源:今日高邮

我读书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邮湖西郭集乡有两所中学,谈桥初级中学是其中之一。类似现在城里的学区制,全乡两所中学也按地域分成南北两个学区,谈桥中学的生源,主要在乡东南的几个村,如南乡郭集、谈桥、沈圈,东乡新河、盘塘、大营、徐坝。而位于集镇的郭集中心中学,生源主要是北部和西部的村,如毛港、德华、柳坝、邵庄、甘露、槽坊等。谈桥中学每个年级仅有两个班。当然也有许多东南村里学生去集镇去上学,如同今天的择校。

谈桥中学之名来由如同小学,因地处谈桥村而得名。谈桥中学成立时间与小学相近,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比我年长八岁的表哥亦曾在此读书。谈桥中学与小学不在一处,相距仅数百米。从谈桥村部向东,过郭柳河之桥,桥边有一谈桥商店。商店东侧是村卫生所。过了卫生所向东,有一条南北乡村小道,往北可至柳坝新街,往南可通郭集老街。往北约百米,右拐向东,有一条宽足两米的田埂,往前再走数十米,即来到被农田所包围的谈桥中学。学校三面是田,唯有北面是长长的水塘。水塘南侧是操场,操场西为水泥的乒乓球台,中间为篮球场,两侧皆有篮板。操场东侧有双杠、单杠等锻炼器材,其它亦有跳远沙坑之类。操场与小学类似,地面为泥土,下雨时皆不可用。

谈桥中学四周的围墙为红色,坐落在绿色的农田之中,甚为显眼。学校正面朝南,有一条南北大道,贯通全校南北校门。大道两侧为各年级之校舍。东侧前两排分别为初一和初二教室,第三排为教师办公室、教务室和食堂等,第四排为学生宿舍。西侧第一排为加高地基新盖的校舍,第二排为教师宿舍,最后西北角是厕所。彼时的谈桥中学布局大抵如此,校舍围墙北侧即操场。除操场外,其他校舍全部由围墙封闭。

初一时的主课是语数外和政治,副课为历史地理,史地似乎一直是同一位老师,就是我们一位同学的父亲金登山老师,初中的每位老师,几乎都能找出与他有关联的同学。比如教初一语文的吴宝明老师,家在新河村,我们有同学和他同在一队;数学王堂英老师,和我同是谈桥村人,且和我的小学同学是堂姐妹。

英语老师殷仁俊是郭集村人,和我父亲曾同在郭集老街上小学。四方脸、军人出身的殷老师,一直以严厉著称,有违纪者他会拿粉笔练弹指神功,文具盒也可以当作戒尺,因此他的英语课成为全校纪律最优之课堂。初一政治老师是赵万山校长。定格在我记忆中的赵校长,总是一脸庄重,穿着灰色中山装,左上角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他的办公室旁边有书报夹,我们时常可以去读《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报纸。

我读初一初二时,教导主任是胡兴才老师,他未教过我们这届,但是经常在学校大会上发言或找学生谈话。记忆中胡老师讲话时总是背着双手,笑眯眯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他不教我们,若是被他找了肯定是因为犯错,因此我们有些怕他。另有一位未教过我们的王勇老师,他是学校团委书记,戴着茶色眼镜。

我们上初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虽只有短短三年,刚巧遇上四五位年轻又具有活力的老师。语文老师吴宝明,头发有些自来卷,上课时经常捧着语文书,并且目光习惯性地横扫全班,让同学们做小动作的心思杜绝。初一时,王堂英老师是班主任,教我们数学,她是学校少有的女教师,才毕业不久。刚步入青春期的我们,遇上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她年轻干练,却略带羞涩,班级管理较为宽松。也许她是在试探我们这些青葱少年的底线,而我们却把这种宽松当作纵容,终于在一个傍晚爆发。我已记不清所为何事,导致同学们大面积违反校纪。也许是作业未交或者背后取笑老师之类不轨举动,反正让她大发雷霆,将许多同学留校,大约是在等认错之后方可放行回家。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傍晚,月亮已经升空,我们一些同学依然罚站在走廊上,与老师呈对峙之势。有同学当场流泪承认错误。后来大约为时已晚,堂英老师才松口让同学们回家。这次师生对峙,让全班同学得以知晓王老师对我们亦是有底线的,也让大家心中有数,尽量避免触犯。可惜的是,带完我们初一,堂英老师就不再跟班,到初二换了老师。后来,她调去送桥任教。王老师的调离,留在我脑海中的是她那板书时甩起的马尾辫。

初二我们换校舍,调到学校中央大道东侧第二排教室。班主任依然是位数学老师,即叶桂龙老师。叶老师和殷老师都是退伍军人转业为师。和堂英老师的干练相比,叶老师则是一位事无巨细、为学生不停操心的人,经常在班上对一些调皮同学批评教育。记得夏天,有些同学上下学时结伴捉鱼乃至迟到,叶老师在课堂上像父母一样苦口婆心,对他们进行训诫。犹记初二学期将结束时,叶老师将连我在内的三位同学叫至办公室,勉励我等努力上进,不负时光,只可惜我们辜负了他。

初二时吴长明老师教我们政治。长明老师长着一副与我们年龄相近的脸,拍毕业照时,他和我们学生一起站着,看上去只当他也是学生。那时师范毕业的老师,实在是有追求与理想之人,他们白天教书,晚上还读书深造提升自己,长明、宝明两位吴老师都是如此之上进。

初二英语老师换了一位女老师——吴凤梅老师,很快调走了。物理老师金朝友也是我们谈桥村人。朝友老师是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中学教书。金老师非常善于发现学物理的好苗子,我班有位长龙同学,物理成绩特好,金老师对他尤为关注,准备好好培养,将来让他去参加物理竞赛。可惜的是,后来长龙同学因病休学。至今难忘的一件事,是初三时朝友老师带领我们三位同学到马头庄乘轮船,去高邮参加比赛。那时的乡村教师,都默默地在家乡,为后生子弟们奉献自己的人生。

初二教我们语文的是王如来老师,长相酷似上世纪九十年代某知名足球运动员,他和朝友老师一样是大学生。他的语文课除授书本知识外,还给我们讲人生、讲所处的这个时代,讲他所见过的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种与广播、电视、书本不一样的见闻。尽管所讲内容早已记不清,然而当时听他的课,有一种打开窗户看世界的感觉。

初三时数学老师换了老郭集人戚老师,对他的印象是留着小胡子,表情严肃。他上课总拿着一把尺寸夸张的木质三角尺,既可板书时用又可当惊堂木,时不时“啪啪”地敲黑板,警示上课走神的同学。化学课是王金玲老师上,他戴着一副边框超过面部的大眼镜,常穿着宽大的卡其色夹克。王老师的宿舍摆着一副脚踏风琴,平时会听到他在那里弹奏,当时就觉得他真是多才多艺。记得住校时,我也在那学着用笨拙的手,断续地弹起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

教我们初三语文的是李长青老师,胡兴才老师下海创业后,李老师接任教导主任。我们刚入学就听校长说,李长青老师是我们学校学历最高的老师(本科)。长青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他说只有多写才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我至今保留着当年用普通作业本记的初中日记。多年以后的今天,翻起这些日记,那些久远的少年时光好像昨天刚刚过去,尽管如今我的孩子也已步入初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