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17:54:06 作者:□ 赵旭东 来源:今日高邮
1973年春,我考入吴堡中学高中部,陈春啸老师是我们高一(1)班语文任课老师。
开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陈老师风度翩翩地走进教室。他看上去不到四十岁,面颊白净,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身着挺刮的毛料套装,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是:整洁、年轻、俊朗、儒雅。
那天,陈老师布置我们写作文。陈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十二个行楷板书,端正、潇洒、遒劲,令全班同学惊艳。接着,陈老师就写好这篇作文提出三点要求,大意是:一是审题要准,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录取通知书”,描写出那个时候的场景;二是要以第一人称“我”为基点,同时要借用“我”以外的人物对话、动作来烘托“我”,使“我”更加丰满;三是语言表达要真实、平实,使用的修辞手法要贴切、准确、新颖。陈老师略带临泽口音的话语,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同学们专注倾听,兴趣浓厚。
在我们上小学、初中时,写作文,相对于上体育课、音乐课,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后者。然而,从陈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同学们内心充满对老师风度翩翩、文采奕奕的崇拜,喜欢上作文课了,喜欢陈老师写作前的悉心指导以及批改后的精辟点评。
然而,那个年代还有更多的无奈。我们高中两年半的时间里,批林批孔、批判师道尊严、交白卷、反潮流、贫下中农走上讲台……充斥着课堂。而我们这个年龄段恰恰是最想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时候。现实的状况却是,教师无书可教,学生无书可读。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语文教研组组长,陈老师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红烛春蚕,尽职尽责。陈老师力排众议,牵头组织了作文竞赛、诗歌朗诵、农村采风、故事演讲会等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养的系列活动。
一边是瘦身了的语文教科书,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学子。陈老师抓住“开门办学”——学生与教师共同编写教材——的难得机遇,精心选编了一本《乡土教材》,给我们添食加料。
记得这本《乡土教材》是16开本,手工刻写,油印的纸张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
这本《乡土教材》里,陈老师选编了他自己创作的诗歌专辑。里面的一些精彩诗句,至今记忆犹新。写“四化”建设的“笑迎万里长征路”,写电力安装工人的“喜牵一路春光”,写插秧姑娘的“秧歌贴着绿水流”,写收割麦子的“十里平畴挥汗处,一刀卷起一片金”,写忆苦思甜的“财主院里锁春光”,写大运河的“你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要把两岸人民驮向四化的前方”……此前,我们没有读过陈老师的诗作,有了这本《乡土教材》,同学们如饥似渴,贪婪地阅读、背诵、抄写,对陈老师的才学倍加钦慕,并为有幸成为陈老师的学生而自豪。
其实,我们当年有所不知,陈老师出身书香门第(老师的外公是古镇临泽“江湖满地一纯儒”的韦鹤琴),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国学底蕴深厚。只是特殊时期,碍于敏感的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他诗书音画方面的才气没有显山露水。拨乱反正后,陈老师任高邮《盂城诗社》副社长,他的旧体诗词创作名声响亮,其作品每每获奖。
《乡土教材》中,陈老师收录了王磐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课堂上,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细的解读,让我们认识了明朝的散曲,认识了古运河上的“喇叭,唢呐”,认识了高邮乡贤王西楼。当年,陈老师没有和我们讲为什么选录王磐的这首散曲,但反复要求我们要多多背诵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此前,曾要求我们背诵的课文还有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朝民歌《木兰辞》等等。正因有了陈老师当年的教诲,才使我五十年后还能背诵出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2015年,在《珠湖》期刊上,我偶然读到陈老师写的《七绝·吊王磐》(六之一):为吊诗魂觅旧踪,邗沟烟柳月朦胧。西楼莫道无寻处,犹有喇叭警世钟。掩卷沉思,倏然大悟:陈老师当年将《朝天子·咏喇叭》收入《乡土教材》,不仅因为王磐是高邮乡贤、是明代南曲之冠,还因为陈老师景仰王磐借“喇叭”警醒世人的隐衷。
《乡土教材》中还设专辑,收录了我们吴堡中学举办作文竞赛的六篇获奖作文。这对激励学生热爱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乡土教材》之外,陈老师又悄悄地为我们开了顿小灶。他用两节课时间,为我们讲解李白的两首七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还有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鸦雀无声。陈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唐诗宋词千古传诵的魅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老师调高邮中学任教。一天,我去百岁巷拜见陈老师,提及老师给我们讲解唐诗宋词的那段往事,他披露了当年的一个秘密:“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最初是在《乡土教材》选编目录之列的,后来审定时被撤下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老师尽心尽力地给我们以语文知识的传授,是何等的不易。
2015年,我们1973级同学筹办“吴堡中学1975届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师生聚会”,向寓居南京的陈春啸老师发出邀请,老师因身染小恙,未能应邀来邮。几年之后,闻悉陈老师已在2016年不幸辞世,学子们不胜哀伤。我们难忘那本《乡土教材》,我们怀念令人敬重的陈春啸老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