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18:36:17 作者:□ 市车逻镇小学 薛佩琳 来源:今日高邮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小学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然而,由于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有限等因素,劳动课程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地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为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劳动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劳动课程认识不足
当前,农村小学对劳动课程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劳动课程只是辅助性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也对劳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劳动课程只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认识不足导致劳动课程在农村小学中的地位较低,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二)劳动课程资源有限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有限等因素,劳动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施,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劳动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周边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这种资源有限性导致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劳动课程实施困难
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劳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如季节变化、天气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劳动课程的实施。此外,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面临安全问题,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障。这些困难导致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不佳,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地域文化助力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地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智慧和劳动经验。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小学劳动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农作物、手工艺等开发相应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小学劳动课程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通过参与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课程中来。
(三)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小学劳动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通过参与劳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三、地域文化助力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要发挥地域文化在农村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地域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挖掘工作,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筛选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为劳动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设计劳动课程内容
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课程内容。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作物、手工艺等开发相应的劳动课程,如种植课程、养殖课程、手工艺制作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车逻镇小学结合校园环境特点,特地开辟了学生专属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给基地播种、除草,施肥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并开发小学劳动课校本教材,满足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要。语文课让学生到基地观察、了解大自然;数学课让学生去丈量,去体验;科学课让学生去识别植物,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劳动课让学生种植、浇水、采摘,增强劳动能力,形成劳动素养。各班主题班队活动根据选择内容,由课堂转移到了劳动实践基地。比如开展“劳动最光荣”“环境保护”“丰收节”等主题活动,让基地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创新劳动课程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参与度,需要创新劳动课程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项目,从选种、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等环节,让学生全程参与并体验劳动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游戏化元素,将劳动课程设计成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再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文学作品的赏析活动,深入挖掘家乡特色美食形成的历史背景;结合本地特产品牌美食,开展汪曾祺纪念馆、鸭蛋厂企业等研学活动;开发咸鸭蛋腌制、实地宣传、网络宣传等实践项目。
(四)构建劳动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评估劳动课程的效果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需要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可以制定种植课程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种植成果、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还需要注重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课程中来。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劳动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农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劳动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行业能手等到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二是引进专业人才。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劳动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师资队伍。这些人才可以为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在劳动课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是劳动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劳动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加强社区参与。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