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17:22:39 作者:□ 高邮中学高一(5)班 王安祺 来源:今日高邮
窗外,淅淅沥沥。一阵密,一阵疏,一阵空白。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翻阅完《文化苦旅》的末页,半是遗憾,半是惊叹。在一点一滴中纠正一部分对历史的偏见,打破又重塑观念。
初篇便是《都江堰》。于无数闲谈中被旁征博引的佳作,我终于得以窥见真容。行走在千年前蜀郡守李冰彳亍过的江边遥望,水,气势滚滚,浩浩荡荡,我也仿佛化身其中,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当遇到江心的分水堤,耳边响起李冰的呢喃,低声细气,似教诲,更似询问,“深淘滩,低作堰”,我来不及细细聆听,便又跟着一分为二的其中一股直窜。顷刻间,蓝天与水,在无声中,在我不经意间,达成了某种神秘的默契,悄然互换了位置。我俯视四野,见千山之翠,万水之波,生命的春意覆盖着整个天府之国——伊始于李冰与自然的那场平和且谦逊的对话。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作者最终留下的对子——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为都江堰高铁站的宣传词,烙印在墙上,也烙印在每一个行至于此的旅客心中。透过历史重重风沙,我感受到了中华文脉和文明的心跳,感知到了人与自然无声交锋中的脉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书,就是路。”
我随文字走到了敦煌,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里不是战争的器皿,这里不会上演飞沙走石、草木皆兵、烽火连天,这里,赳赳武将、权谋强人,低下头来。是宗教的力量,时间的力量。洞窟的壁画,起源于十六国,深线粗画,立体感强;到了魏晋南北朝:青褐的色泽依旧浑厚,笔锋如大漠孤烟般苍劲直上,我不由得想到《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而此刻,经变画中的“舍身饲虎”故事正与这盛景遥相呼应——太子摩诃萨埵投身崖下,以血肉之躯饲饿虎,画中虎群低首啜泣,天女散花,仿佛梵音穿透千年,直抵人心。由点连线,连线成面,那一个时代的风貌似乎明灯般清晰闪烁起来;待画面出现扬眉吐气般的快乐,那便只能是唐朝:不再清癯,不再呆板……我们的心情被拉长了。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去寻阳关。即使曾经的意气风发与战火纷飞已随时间变成一片荒芜,但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平安的年岁是他们大义胜小情下的割舍。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捍卫和平,我们得以看见汉代烽燧,古阳关遗迹,还有……箭镞在陶片上锈成淡绿色的沉默,仿佛时光的泪痕凝固在泥土中。文有记载:只有一柳枝正绿着。可,我的脸上浮现出山高水长,我情难自禁地想要顶礼膜拜,因为这柳枝也能织出大好春光,托举无限希望。君不见,西出阳关有故人。
回首。阅读的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滑下一条波动的曲线。经过沙原隐泉,西域喀什,江南小镇……划向未知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那么,心气高一点,毕竟脚下是辽阔的土地,没去过的地方还有很多。
脚步暂时无法丈量的分寸,文字可以。
听!文字的声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