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服装制造“名城”更名
2005-09-22 00:00:00 作者:斯践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我市被授予羽绒服装制造名城,这是高邮服装产业工人辛勤耕耘的结晶,是高邮服装产业的里程碑和新起点,也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光荣称号。全市人民应当格外看重和珍惜这个称号,并为保持和辉煌这个称号而不懈努力。
高邮服装业起步于五十年代,由一些缝纫机铺合并合作而成,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历尽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以高邮服装厂、八桥针织厂等企业为首的服装产业集群。我市的服装业在当时扬州大市(泰州尚未单设)勇摘牛耳,具有企业多、职工多、接单多、创汇多,质量好、诚信好,知名度高。一批企业倒下去,更多的企业站起来,今天的高邮服装产业,以经纬、沙龙、恒丰、惠众、华信等为首的企业产业蓬勃发展,高邮服装集群已打响了“55”牌,即5万产业工人,500余家企业,50亿元年产值,5000万件的生产能力,首期5个亿投入的中国纺织服装城,加工能力和质量享誉长江南北。在省内高邮服装业的质量、创汇、加工能力等方面名列前茅,国内外服装业、商贸业公认:高邮“没有不敢接的大单,没有不敢接的难单”。加之,首期5个亿投入的中国纺织服装城的超强加盟,大大整合了服装业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高邮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在接过羽绒服装制造名城牌子的同时,深入反思其背后的东西很多。今年9月10日,汉留镇党政干部和企业界代表到张家港永联钢厂参观,永联人说:“别看我们去年的销售过了一百亿,当初我们办钢厂的时候,就到你们汉留考察过,那时候你们投得猛、上得快、走得远,让我们羡慕不已。”历史不会怜悯落伍者。高邮的不锈钢起步比戴南早,摩托车起步比浙南早,电缆起步比宝胜早,中小型电机起步比南通早,服装业起步比邗江早,农用车生产比安徽早,精细化工起步比滨海早,环保产业起步比宜兴早,炼钢起步比张家港早,为什么有的越做越强,有的越做越小甚至消亡了呢?个中教训令人深思。
如今,中国纺织服装城来了,羽绒服装制造名城来了,高邮服装业正以新的雄姿出现在长三角。一是要有行业“制空权”。在国内外服装业天地上,高邮要从人才、信息、设计、品牌、市场、标准、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发现权、发明权、发布权甚至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为高邮服装业开辟一个创新不止的不可替代的空间。二是要有强悍的“狼群”。与狼共舞必先成为“狼”。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培养、集聚服装业企业家、设计家、营销家、创意家,有了这样一批强悍的“狼群”驰骋服装市场,高邮服装制造名城才能久名下去。三是要有立体化推进。我市服装产业链条还不够精壮、坚韧,当前,尤其要在设计、印染、品牌、市场、精品、知名度、企业家素质等方面作出超常努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要以斑斓的软环境赢得服装业的无比灿烂。棉花生长要生态环境,服装业成长更要优越的软环境。企业成长、产品换代、产业升级、外商加盟、市场兴起与繁茂等,无不涉及到政府、政策、金融、税务、服务、法律、治安等环境,服装业名城首先要在软环境上“名”起来,为产业、企业、园区招商创造条件,以大招商推进大发展。青岛纺织企业―――发展集团,近年来先后通过招商引资,与伊藤忠、日棉、东棉、丸红、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吸引了20多家高水平的配套企业,形成了从纺纱到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铺料等一条龙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自身品牌,而且有力地推动了青岛纺织服装产业迅速进入了行业高端。
我市已经有了名鸭、名羽绒服、名城、名……接着就看我们高邮人自己的坚韧、智慧、创新和行动了。“名城”既是牌子更是鞭子,它将激励我们把高邮服装业这匹骏马鞭策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