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柯桥打造亚洲纺都之后的比较与思考
市委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赴绍兴―――亚洲纺都、无锡―――东方国际轻纺城考察学习。浙南、苏南的纺都之风,吹活了与会人员的思维,吹阔了与会人员的眼界,纺都、邮都―――路在脚下,关键是靠韧性开拓、追赶超越。
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享有亚洲纺都之誉,其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由于科技、产业、市场、集群等中坚因素,绍兴多次跻身全国“十大财政先进县”、“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县”。纺都给邮都展现出多棱体的光辉:一是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纺织工业占绍兴全县经济总量的70%。二是先进装备的生产能力,至2004年底,全县拥有先进无梭织机3万余台,年产各类面料36.6亿米,纺织业总产值737.8亿元。三是市场竞争逞雄的能力,柯桥轻纺城由四大交易区组成,内设19个纺织市场、1个轻纺原料市场、5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入驻商家1.2万户,市场内日交易人流量10万人次以上,日均布匹200多万米,日均成交额近6000万元。四是产业集群的膨化能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纺织是绍兴的重大集群,这个集群又分块构成纺织、印染、运输、设计、销售、采购等若干个子集群,仅纺织企业全市达3200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产业集群的“群居”能力、膨化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强。
借鉴纺都之路,我们对打造东方邮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有了更加清晰的“奔都”路线图。
思想是立“都”之根。“都”是一个综合概念,她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时尚、习俗等方面。我国现有的纺都、茶都、笔都、陶都、钢都、灯都、镍都、锡都、酒都等等,都是跳出物质看物质,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包括思想、文化、经济、机制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做得深才能想得更深。柯桥纺都创意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取名和批准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县域冲出国界、冲出亚洲。柯桥人敢想、敢干、会干、干成的精神,是我们打造东方邮都的旗帜。邮之思想文化内核是:文明、开放、信息、速度、效率、数字、品位、时尚、绿色。我们要以邮之精神、纺都之实践打造东方邮都,在亚洲纺都实践路径的引领下,打造东方邮都应该会走得更顺一点、更快一点。
文化景观、邮文化市场、邮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群,是邮文化产业立“都”之本。我市与邮内核相关的电子、电信、太阳能光伏产业、电线电缆、生物化工、绿色及有机农产品深加工等邮经济产业集群,是邮经济产业立“都”之本。我市现有年销售超亿元的产业集群15个。“十一五”期间,将打造百亿的硅产业集群、80亿的服装产业集群、65亿的电线电缆集群、45亿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等10个年销售超15亿元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凸现东方邮都的实力与魅力。
市场是立“都”之纬。柯桥领市场之先,以产业集群拉动市场集群,以市场集群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都”之品牌与规模。我市除筹建各种邮市场外,生产要素市场可谓异军突起,投资10亿元的中国纺织服装城、5亿元的华东五金城、2500万美元的农副产品商贸城、1.6亿元的时代广场、1亿元的灯具城等专业市场花开高邮,还有建材、钢材、水产等一批特色市场茁壮成长,从而为东方邮都的大市场、大物流、大商贸创造了条件。
邮路之拓、盂城驿之耸、邮文化之积淀,已逾千年之历史。到了这一届市委、市政府手里,提出和实施打造东方邮都之构想,这是邮史之幸甚,高邮之幸甚,也是国脉之幸甚。今天我们提出打造东方邮都,也许会有人如十几年前柯桥提出打造中国乃至亚洲纺都一样,不以为然。但十多年后,我们再来看亚洲纺都,再来审视东方邮都的成长史,其意义和效益将是多么巨大啊。我们集一届届市委、市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集一代代高邮人创新实干的资源,就可以成功打造邮都,还将有效收获灯都、硅都、鞋都、缆都(特色电线电缆)、蛋都、机都等(极富功能特色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液压机械、健身机械、中小型电机、电动工具机械等),从而把高邮推上新型工业化高地,推上先进制造业高地。这些“都”的创意和打造,最终得益的是区域经济,是高邮83万人民。
从柯桥考察归来,再看看高邮以中国纺织服装城为代表的爆发着的市场集群和产业集群,人们就不难看到亚洲纺都已经越江而来,在纺都与邮都之间,铺就了一条现代丝绸之路。亚洲纺都领跑在前,东方邮都紧随其后。打造富有东方特色的个性邮都,高邮已经有了其它县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十一五”的再包装、推介、策划和实施,东方邮都一定会以前所未有速度、亮度和高度,巍然屹立在高邮湖之滨。这就是柯桥之行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