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邮都――张绚丽的城市名片
2005-12-06 00:00:00 作者:光耀 来源:今日高邮
在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用5至10年时间将高邮打造成全国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近期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对此又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举措。笔者以为,此举为高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在今后几年乃至很长一段时期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高邮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在同一区域“同质”“同构”现象日益严重。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一个城市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则,将自身打造成为特定的差异化形象对外推介。一张好的城市名片有助于构建城市差异性特征,促进城市品牌树立和形象推广。在今天,一个城市在个性化方面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化、散发自身独特魅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竞争力。
“东方邮都”作为高邮的城市名片,首先体现了高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龙虬文化,2000年前高邮境内即“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邮而城,因邮而兴。现存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这些都表明高邮邮文化渊源流长,由来以久。同时,高邮也是全国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是中华集邮联合会命名的全国惟一县级“集邮之乡”,“东方邮都”的称号可谓当仁不让,当之无愧。
“东方邮都”作为高邮的城市名片,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对外形象。一直以来,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仅局限于麻鸭和双黄鸭蛋。打造“东方邮都”口号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高邮的对外影响,吸引了更多眼球。同时也是适应我市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的需要,是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东方邮都”的打造将有助于提升我市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会为我市在今后广泛的城市竞争合作中赢得不少印象分。
“东方邮都”作为高邮的城市名片,使邮文化与区域经济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正如王正宇书记所说:文化特别是区域文化,如果不与产业融合,不与经济联结就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邮文化要在新世纪得以发扬光大必须有经济的支持,同样我市经济的发展也需邮文化的积淀和支撑,二者是相辅相成、融合互动的。根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两个40%(即三产增加值占GDP的40%,三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40%)的目标。邮文化产业为我市实现此目标寻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
打造“东方邮都”,我们首先要广泛宣传,让“东方邮都”深入人心。高邮不仅有8000多人的集邮爱好者,近期准备发展到2-3万人的集邮协会会员,更有83万高邮人民,要让他们都来了解、关心邮文化,支持邮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高邮人民的自豪感、责任感。不断壮大集邮爱好者队伍,使集邮在高邮成为时尚。让邮文化成为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让邮文化产业成为市民投资的新热点。对外加大推介力度。我市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邮文化节,特别在今年全国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集邮组织和爱好者来邮参加活动,众多新闻媒体齐聚高邮,给予了大密度、高强度的报道。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扩大了高邮的知名度、提升了对外形象,今后邮文化节不仅要办,还要进一步办好、办大。
打造“东方邮都”,应当围绕市委、市政府先期推出的“651”工程,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献计献策,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维,为邮文化产业寻找切入点和着力点。
打造“东方邮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无论是邮政服务体系,还是邮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邮文化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高层次人才的积极参与。要做大做强我市邮文化产业和市场,应当进一步开放,集聚智力和资金,将全国邮文化人才和资金吸引到高邮来,这样,邮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展望“十一五”,高邮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把 “东方邮都”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集邮爱好者心中的“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