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16:50:49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拿到卞荣中的新书《碎步集》,书名让我想到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碎步与跬步均是小步,与大步阔步相比,跨度不大,步伐不疾,但每一步都很踏实,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步步为营,抵达目标。
卞荣中的《碎步集》是其文学创作的结晶,也是人生足迹的回望,一串串碎步留下坚实的脚印,念想与梦想、情感与情怀贯穿其间。《碎步集》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对亲人朋友的真情,对寻常日子的深情。
有态度。在《父亲,我们很好》中,作者写小时候在中药房偷食红枣,顺便拿几枚铜钱把玩。后来被父亲告诫: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一个铜子儿都不能沾。作者称自己害怕极了,没见过父亲如此疾言厉色。这种怕,变成了作者后来的坚守。几十来个字,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端正家风自然显现。这样着墨不多,但描述精到的文字,在卞荣中的《碎步集》中随处可见,语言的精炼和生活的提炼,体现作者的扎实笔力和叙事能力。作者在文中写到母亲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深刻:“母亲是快乐的。母亲的快乐也成了我们最大的快乐”。而在《母亲的叮咛》中母亲时不时在我面前说叨:“老四啊,不要瞎来哟”。这句朴实而有分量的话,既是长辈的叮咛,更是做人的底线,经历过,体会过,自然共情共鸣。
有温度。作者在《亲爱的高邮湖》写到窝积和芦席,展现浓烈的地域色彩。这些湖边盛产的作物,是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囤稻贮麦少不了窝积,砌房造屋离不开芦席。作者诚恳地写道:“我们兄弟四人也因为有卖芦苇制品的收入,全部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为后来对高邮湖感恩情感的由衷抒发做了结实的铺垫,所以文末的“当然我更清楚,它曾经拯救的岂止我们一家,并且直到现在,它一刻也没停止过给予!”撼动人心,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母亲湖肃然起敬,激发“教我如何不爱她”的情感。这篇文章很自然地让我想起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品读当中,眼角湿漉漉的。同样,《土地的味道》中“我到处张罗着合适的地方:不一定是故乡,只要能闻到土地的味道就行。”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一往情深,这种渴望被土地味道包围的乡恋与乡愁,真实而可爱。
有厚度。《碎步集》四章72篇散文,有浓浓烟火气,殷殷人间情,许多过往岁月和生活场景,在作者的深情叙事中,生动而有趣,亲切、温馨、厚重。卞荣中以他特有的风趣,把留存在青涩岁月当中的那些美好,讲述得栩栩如生。《自行车往事》中他提及“掏螃蟹”,这是当年所有学骑自行车的孩子都有过的骑车姿势和动作。“掏螃蟹”是因为个头矮,坐在自行车垫上够不着脚踏而采取的骑行动作。“双手扶把,左脚踩在左脚踏上,右脚从大杠下边伸过去,踩在右脚踏上,通过双脚的半轮蹲踩,驱动自行往前。”没有亲自实践,没有亲身体验,写不出动作的“规范”,尤其“蹲踩”二字,活了、绝了,让人更加坚信创作源于生活的大道理,闭门造车造不出“蹲踩”类的精彩。
有广度。《相邻而居》中“这条小巷更多地被笑声、招呼声、问候声、谈论声、逗孩子的快乐声挤得满满的”,寥寥几笔,一幅寻常百姓和美生活的生动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一个“挤”字把幸福感塞得很充实。而“邻居,或许可以以空间的概念定义,但做个好邻居,想必是生活上可以互相帮助、感情上可以互相慰籍、困难时可以互相伸手的一群人。”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哲学意味的感悟,让人体会到人间况味。《异乡人》中作者对“新高邮人”的热心相助和友情支持,让东北人小毕真切体会千年古城高邮淳朴的民风,在更广义的空间里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文章结尾小毕因家事离开高邮,上车的一刹那,回头对作者说“哥,再见”,直接表达了小毕对作者及其家人的感念之情,他乡即故乡的情感呼之欲出。“这个远离她家乡的小城市是不会从她的生命中抹去印象的。而对我和我太太来说,这位曾经的异乡人也会是我们永远的挂念。”作者的友善、友情、友爱融汇在字里行间,情绪价值得以升华。《碎步集》中不乏这些令人称道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力、叙事能力、行文活力,有法、有趣、有情,技巧运用自然,文字干净老道,文风朴实无华。
跬步,半步也;碎步,小步也,人生的大步流星和阔步向前其实都来自跬步的铺垫与碎步的累积。卞荣中在人生事业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走正步,行正道,步履坚定,步伐踏实,文章有情,人生有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