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朱延庆:醉心“小众”学问着力大众效果

2005-04-12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过去不知道“大淖”的“淖”字正确写法的人很多。感谢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大淖纪事》,让家乡的人们终于能正确地写出“大淖”的“淖”字,而且能说出“淖”的字义。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字词是会说不会写。有的即使会写,不是错就是讹。数年前从市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休的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朱延庆先生,退而不休,醉心于江淮方言的研究。经过几个春去冬来的辛劳,终于汇编成书―――《江淮方言趣谈》。
这本书共收集了108个人们“口中有,笔下错或讹”的字词,并以此娓娓叙说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诚乃趣而不俗,趣中有味,趣中蕴理,趣中寓教。颇受各界好评。
朱延庆先生虽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政,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和评论,而对方言的研究则早在60年代初,他求学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今南京师范大学)时就萌发了兴趣。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那时的同学多为本省的,语言还不够南腔北调。但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丰富,便把平时收集到的一些方言字、词带到图书馆去找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朱延庆先生在南京求学期间陆陆续续地收集到了200多个感兴趣的方言字、词。不幸的是这些花费心血收集并已形成初稿的资料,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便遭到厄运。
到了1990年,朱延庆先生再次萌发了研究方言的兴趣。他说,明代有位史学家谈迁,书稿遭窃后不气馁,于50多岁发愤重写,用4年时间写成《国榷》。朱延庆先生在谈迁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下朝花夕拾,他努力回忆、整理失去的那本书稿的内容,并加以充实。
为了人们“口中有、笔下错”的一个方言字词正本清源,朱延庆先生有时要查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资料;有时不耻下问走访老翁老妪。而且,每叙述一个字或词,他都犹如创作一篇短篇小说。全书虽然只有108个字(词),但他却创作了300多个故事贯穿其中。尤为令人感慨的是这么多的小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劝人为善的正剧,仅有一篇对“细三锹”饱含辛辣嘲讽意味!
对美学多有研究的朱延庆先生对笔者说,在这本书里体现着他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并以真为表象,以美为桥梁,从而达到善为终极目标。
朱延庆先生撰著的《江淮方言趣谈》一书不仅给人以真、善、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且熔一定的学术 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试举一例:课猪。
     课,普通话读ke(去声),江淮一带一般读成kuo(去声),而“课猪”却读成阴平。课,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一种……课征税收的目的物也叫课税现象、课税客体,……会下猪崽的母猪便是,因此被称做课猪。
     朱延庆先生叙说完“课猪”的来龙去脉后笔锋一转:课猪的皮和肉烧几个小时都不容易烂,据说放些食用碱便可以煨烂,而其中的营养就会遭到破坏。这些生活小常识类的文字在书中时有出现,读来颇让人有亲切之感。
书中还有许多字、词是朱延庆先生琢磨出来的,如“拿乔”。
拿乔,有人写成“拿桥”,意思好像是有人要过河了,存心拿捏、为难他一下,搬走了桥。其实应该写成“拿乔”,“乔”是假的意思,如乔装打扮等……拿乔者实际上是乔拿、假拿也。
     有些字,《新华字典》中也未收入,是朱延庆先生考证出来的:“,读zhi(阴平),支、拄的意思……在江淮一带常用到的就是‘锅’。”
     借此机会,将朱延庆先生书中介绍的,平常人们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遴选几个(组),以飨读者:
“心里感到潮漉漉的”;“宁一庄,不一家”;“一鸡屎坏一缸酱”;“舌头不得四两重,在人身上重千斤”;“盂城驿在高邮城上贴贴南头”;“辱谲当恭维,没有自知之明”;“这个人有点艮”;“他是个敷淘子”。以上这些平常口语惯用的会说不会写的字、词,相信各位读者已是一目了然。
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易风先生,祖籍高邮,今年已是76岁高龄。他在写给朱延庆先生的信中说道:“家乡话中,许多词会说不会写,现在,困惑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程郁缀教授称赞道:“角度新颖、行文流畅,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寓于娓娓趣谈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省语言学会会长、汉 语言文学博导马景仑教授称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语言学著作。市教育局局长王有益认为是本难得的地方校本教材。
著名作家、翻译家梅汝恺高兴地为朱延庆先生写下四个字:醍醐灌顶。还有些专家学者来信称赞他是“用写给大众的手法,研究‘小众’学问。”“这是传受美学 为‘受众’而设想的接受观念。”
这里的“小众学问”实则就是指“小学”。而“小学”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就是做“小学”学问的大家。
朱延庆先生为研究“小众”学问,付出了许多艰辛,不说他为这本书某个方言的字或词到经典著作或辞书中去寻找例证的繁琐,单说这本书已经成稿,他在去年夏季就花了整整50天的时间认真校对书样,结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休息两个月。
朱延庆先生是以对后人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这本17万字的“读文品味,辨词明理”,雅俗共赏,开卷有益的《江淮方言趣谈》的。
朱延庆先生《江淮方言趣谈》的内容仅是收集到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口语中有、笔下错的字、词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论证一个字(词),实在是件苦差事,可是朱延庆先生乐此不疲,其乐陶陶。他谦虚而不失诙谐地说,自己的年岁还小,有精力去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小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