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314名志愿者和一座烈士丰碑

2015-07-12 00:00:00    作者:杨代忠 周雷森    来源:今日高邮

临泽镇是苏中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这里曾发生过几次大的战役,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了让英灵有个归宿、英烈的精神能够传承,在退休老人杨文华的带动下,300多名红色志愿者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无私奉献——

走进临泽镇朱堆村村头,远远能看到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说起这座高3米、宽90厘米的丰碑的树立,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退休老人杨文华。杨文华是土生土长的临泽镇朱堆村人,退休后随子女赴外地居住。2010年清明时节,他回家祭祖扫墓时萌生一个念头:在朱堆村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让人们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缅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和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朱堆村的20位烈士。

为了收集、查找、挖掘、整理、编辑革命烈士生前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杨文华跑遍了烈士生前战斗过的海安、东台、兴化、宝应、高邮等七个县市区的民政局、党史办、烈士陵园,查阅档案资料、走村串户召开群众座谈会,历时三年多,行路2000多公里。回来后,他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对所收集的资料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整理和撰写了近两万字的材料。这些内容翔实、很有见地的材料,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在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之初,杨文华深知,为烈士树碑立传,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此,他牵头成立了由5名村组老干部组成的“红色教育”志愿者协会。如今,协会已吸纳了314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有在职的村、组干部,有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有在校的大学生,有普通百姓,有崇德向善在外居住热爱家乡的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更有低保户、残疾人和患重症住院治疗的病人。他们纷纷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捐资捐物,参加义务劳动,不计报酬,无偿奉献。

朱堆村的20名革命烈士中,有后代的只有7户。这些烈士后代得知志愿者们为牺牲的亲人筹建纪念碑后,主动捐款,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烈士成俊生的儿子成万良已是84岁高龄,他带头捐款2000元,还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说:“你们如果没空回来参加义务劳动,就捐点钱表示你们的心意吧!”

烈士亲属潘步广、纪金兰夫妇是上海一家医院的退休职工,2013年底回家探亲,得知红色志愿者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后,深受感动,主动捐款10000元。潘老说:“论根底,我是朱堆村人;论背景,我是烈士亲属;论身份,我是共产党员,无论如何,我都该为烈士树碑立传出份力。”

朱庆楠是本村一名在外从事营销的普通村民,在筹建烈士陵园期间,不但带头捐资1000元,还以个人名义在轮窑厂购置2.6万块红砖用于纪念碑建设。

朱堆村人薛学书、王德珍均身患重症在外治疗,在得知家乡志愿者为烈士建造纪念碑后,分别捐款100元和500元,并托人带回家乡。他们说:“如果不是身患重症,我们还能多出点力,家乡的事,家乡人应该关心。”

杨少兵自幼双下肢瘫痪,无法下地行走。他见志愿者为建烈士纪念碑忙前忙后,自己帮不上忙,心里很是着急,便委托他的父亲代捐款。他的行为感动了他的父母,他们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不但捐了款,还多次参加义务劳动。

……

2012年8月15日,烈士陵园开始动工建设;当年9月19日,举行了落成仪式,整个陵园占地7.5亩,陵园内的纪念碑设计精致、大方,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烈士陵园建成后,杨文华等志愿者又将临泽镇境内的约300座烈士墓陆续迁到这里。如今,烈士陵园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什么选择8月15日开工,因为这是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日子,现在我们生活很好,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国家和个人都不能落后。”杨文华意味深长地说。

烈士陵园建成后,已接待社会各界包括机关、团体、学校在内的群众性祭扫活动11场,受教育的超过1万人次。

杨文华等志愿者有个心愿,就是扩建朱堆村革命烈士墓园、新建烈士纪念馆,把朱堆村革命烈士墓园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烈士纪念馆正在建设中,不久将正式对外开放。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