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4 00:00:00 作者:薛序 来源:今日高邮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是关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张光辉灿烂的名片,能够拥有这张名片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高邮是江苏省1995年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时过20年,我们在各方面条件都已基本成熟,市委市政府决策,申报并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认为这一决策十分及时又十分必要。但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易就能成功的工作,我们必须知己知彼,方能做到必报必成。
所谓“知己”,就是充分了解自己,以坚定信心和决心。
高邮有7000年的文明史。根据专家们对龙虬庄遗址发掘结果的考证,认为大约7000年前,高邮龙虬庄一带就有古人类在生活,特别是碳化稻的存在,说明那时候这里的稻作农业技术已相当先进。高邮有2300多年的地名史、2200多年的建县史、2000多年的建城史。根据《高邮州志》记载,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此境就有了“高邮”这个地名。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就在高邮设县,隶属广陵国。
正因为高邮历史悠久,加之大运河傍城而过,水陆交通发达,所以高邮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地下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的龙虬庄遗址、商周时期的周邶墩遗址、西汉时期的天山汉墓、东汉时期的邵家沟遗址等;地上遗存则更多,唐代有镇国寺塔,宋代有文游台和宋城墙,明代有盂城驿、净土寺塔、魁楼和衙署门楼,清代有王氏故居、明清运河故道、贾府老宅、铁汉庐等,真正算是唐宋元明清,从古排到今。根据市文物部门的统计,高邮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多处。这在全国的县级市中,不算是绝无仅有,也算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本。
所谓“知彼”,就是充分了解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和现实状况,以排找差距,力争必报必成。
国务院评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是从1982年开始的,至今已先后正式公布3批,加上历年增补的,全国有幸进入其名单的共123个城市。如果认真分析一下这些大小城市的特点,就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七种类型:一是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西安、洛阳、北京等;二是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山西平遥、陕西韩城等;三是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等;四是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等;五是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哈尔滨、遵义等;六是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等;七是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等。对照这些特点,高邮大概可以归于第七类兼第二类。
再从当前全国范围内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实状况看,全国有28个城市在申报,其中江苏省就有7个,分别是兴化、常州、江阴、高邮、昆山、宿迁、高淳。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审批时会注意到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特色,但在同一个省中,名额总会有所控制,不可能凡报必批,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横向对比,我们的竞争对手众多,压力仍然很大。
竞争多、压力大也是好事,它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做好完善规划、加强保护、挖掘内涵等工作。“完善规划、加强保护、挖掘内涵”这十二个字,不全都是领导和专家的事,每一个高邮人都应介入其中。前不久,市委主要领导在接待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有关专家来邮考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时表示,要进一步挖掘历史遗存的深刻内涵,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使之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我们在做好各项申报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这项工作的知晓度、关注度以及参与度。
实事求是地说,高邮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对高邮历史文化的认识是空泛的,概念化的,其知晓度、关注度及参与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从主观上分析,高邮民间有句俗语:叫“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了解不够、关注不够。据我所知,高邮的6个国保单位、8个省保单位,许多高邮人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涉足过、参观过。没有涉足怎么谈了解?不了解又何谈关注?不能关注自然不可能参与!在旅游热较为盛行的今天,其实有关方面可以组织“高邮一日游”,比如各部委办局、城区各居民社区、农村各乡镇等都可以分期分批地组织,就像组织参观城市建设新貌、参观工业企业、参观这个馆那个展一样,让更多的高邮人去了解高邮的历史文化,不要再出现把“盂城驿”说成“孟城驿”或“渔城驿”的笑话。从客观上分析,我认为,许多遗存的“可看性”不强,吸引力不够,比如偌大一个“龙虬庄遗址”,“看点”在哪儿?名气颇大的“王氏父子故居”,十几间老房子而已。至于那百十颗价值千金的“炭化稻”、那几本独步天下的“训诂”书,其专业性都太强,对普通老百姓、普通游客而言,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拖住他们的脚步,让他们留连忘返吗?所以“挖掘内涵”确实十分必要,比如王氏故居可以在“参倒和 ”“父债子还”等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宣传部、文联、文广新局、文物局、旅游局可以组织一些业余作者创作、编写跟文物景点密切相关的故事集、趣闻轶事集、摄影集、书画集等,并适当资助他们公开出版,从多方面扩大宣传的效果。
我相信,高邮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有普通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一定会梦想事成,早日步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