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17:44:06 作者:□ 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乙巳蛇年春节前夕,朱延庆老师托人给我捎来他的新著《热土高邮》,大红封面,喜气连连。全书共490页,伴我度过春节,读完后受益匪浅。
朱延庆老师的新著《热土》(以下简称《热土》),全书收入文章大约140余篇。我粗略做了下分类统计,其中奖掖后学作序的49篇、书评10篇、教学论文11篇、碑文和前言各3篇等。通篇始终围绕一个主题:热土高邮。“高邮,对我而言,是生我、养我、长我的故乡,我长期居住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怀着浓浓的深厚的感情,所以我称高邮为‘热土’”“关于高邮的历史文化,为高邮人、外地人的著作写评论,出版社约稿写的美学小文,教学时写的文章赏析,还有不少篇是为高邮人的著作写序等等,都汇集在这本书里,是一个‘大杂烩’,不少文章中都流淌着我对高邮这片热土的深情。”(《热土》p1)
朱延庆眷恋高邮这块热土情真意切,散发在字里行间。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近十几年来写了些散文,写了些人物专访,文中的人物有的是高邮人,有的是外地人在高邮工作的,有的是与高邮相关的,这些人为高邮这片热土增了光、添了彩”。(《热土》p1)
现撷取部分有感而发,以飨各位文友。
崇敬汪老
汪曾祺是从高邮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朱延庆老师与汪老感情盛笃,书信往来,交往颇多,书中浓墨重彩予以描写,著有《永远的汪曾祺》《汪曾祺的丹青世界》《汪曾祺与田原》《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世界》《汪曾祺与东大街》《汪曾祺致朱奎元信中的人、事及启迪》等文。
尤其是《汪曾祺最后一次回故乡》一文,记录了汪老1991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汪老19岁离开家乡)最后一次,也是第三次回故乡高邮,朱延庆先生基本全程陪同。“在汪曾祺的200万字的作品中,有90多篇 、100多万字是写故乡的人和事的,其中又有一半是写东大街即他周围的人和事。汪曾祺善于观察生活,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他从不做笔记,但很少有差错。难忘的人和事鲜活地存在他的记忆中。”“汪曾祺深深爱恋着他的家乡、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民。在他的笔下,家乡的土地、家乡的水流、家乡的草木、家乡的方物、家乡的人民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可爱。美丽的故乡让他常常魂萦梦绕,他希望家乡兴旺发达,他为文游台盍簪堂撰写了一副对联:拾级重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故里;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热土》p203)
讴歌乡贤
朱延庆先生在他的新著《热土高邮》中用大量篇幅讴歌乡贤,这也是全书的重头戏。首先,书中赞扬了中国MPA之父夏书章先生(1919年1月——2024年7月,是我市送桥镇人),他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同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尔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先生家国情怀满满,学术功业赫赫。“1947年获硕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此学位的中国学子,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先生研究成果丰硕,已出著作、译作、教材40余种,发表专题文章500多篇,获奖多多。”(《热土》p3)“194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放弃了留校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七十多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政管理人才,是一位国宝级的‘医国’的‘上医’。”(《热土》p4)夏书章先生说过:“家国情怀,是一个整体。故乡有大有小,爱国爱乡是一致的。”2016年,夏书章先生获得了复旦大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道高、业精、德馨”,寻梦百年,奋斗百年 。
“我是秦少游的36世孙,我的根在高邮。”在《深切怀念“人民艺术家”秦怡》一文中,朱延庆写道,秦怡“为人谦和,绝无明星的架子,使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热土》p42)
孙云铸教授也是朱延庆先生不惜笔墨讴歌的乡贤。孙云铸(1895年11月——1979年1月),1920年至1955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35年,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是我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老一辈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他对古生物和地质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少领域内是开创性的。他教书育人,刚正不阿,和蔼可亲,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他的卓越业绩给后人保留下了珍贵财富,他的高尚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在纪念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活动时,朱延庆先生有幸作为家乡代表应邀参加。
《怀念褚公》一文中的褚公即褚元仿先生,也是高邮人,毕业于曹禺任校长的国立剧专,在上海徐汇区文化馆工作。“他对戏剧、戏剧理论、文艺批评、美学等均有所涉猎,写了一些有见解的文章。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热情关注及对文学青年成长的关爱,令高邮人难以忘怀。”(《热土》p47)高邮是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的故乡,“褚公特地在上海登门请著名人物画家程十发先生精心制作了王氏父子画像,分文未付。”2009年褚公几次与高邮领导磋商,对已“超期”的1985年秦观塑像,“与严友人先生沟通,决定将玻璃钢塑像换成青铜像。”“褚公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了一些好事,有时他同别人讲起时,只是平静、平淡地叙述,并不显摆。”“足以可见褚公对故乡热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永远激励着故乡人奋发前行。”(《热土》p50)
古城遗存
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延庆先生是高邮的“活字典”,不愧是“扬州文化名人”。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高邮人在这片热土的熏陶下,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秉性。高邮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积淀。高邮人深深地爱着老街古巷、田园村落、珠湖夕照、渔歌唱晚,记得住乡愁,体味到诗意。”(《热土》p1)在《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名城高邮沉思录》《千年古街人民路》《草巷口·大淖巷》《清代的当铺》《天王寺》《小观音庵》等文中,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五千多年前,高邮境内即有人生息。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秦邮、高邮。”“突出一个“邮”,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以“邮”命名的,仅高邮一地而已;围绕一个“水”,五六千年前,高邮一带是海边;贯穿一个“文”,高邮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历史的光照下,“邮”“水”“文”应当说是熠熠闪光的动人所在。”(《热土》p73)
《热土高邮》中提及的高邮古迹众多,如文游台、盂城驿、清代当铺、镇国寺、奎楼、人民路、东大街、草巷口、大淖河……“名城高邮以其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光耀于世。高邮的历史文化是清新优雅的文明风,是清香幽溢的薰衣草,是清心驱邪的好老师,是清醇可口的陈年酿,可以风人、可以薰人,可以育人,可以醉人。名城高邮,我深深地爱着这块古老而焕发青春的热土。”(《热土》p88)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