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铁血丰碑 破晓号角 ——探访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馆

2025-07-03 18:37:03    作者:□ 记者 王冰彬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高邮作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见证了诸多抗战壮举,1945年4月的三垛河口伏击战尤为经典。彼时,历经八年苦战,在党的领导下,苏中军民正迎抗日大反攻曙光;为阻挡我军攻势,盘踞宝应的日伪军奉命移防兴化,我军精准设伏于其必经之地——三垛至河口一带,一举全歼顽敌。此役不仅创苏中战场歼敌之最,更重挫敌军气焰,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奠定基石。今年4月,这座承载家乡英雄儿女不屈抗争的史馆正式对外开放,近日记者前去探访,追寻那凝固于岁月中的铁血记忆。

七里“口袋阵” 破晓歼顽敌

三垛镇革命斗争史馆位于高邮市三垛镇特色古街区丰乐街12号,面积360平方米,是为纪念1945年4月28日发生在高邮境内的这场规模最大的伏击大捷而建。因战斗发生在古运盐河(今北澄子河)东段三垛至河口之间,故又称“三垛河伏击战”或“三垛伏击战”。

1945年4月,苏中军民历经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迎来抗日大反攻的新形势。日伪军妄图强化对高邮、兴化、泰州一线交通要道的控制,进一步“伪化”“蚕食”苏中抗日根据地。为粉碎其阴谋,新四军苏中军区精心组织了对在周庄驻防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二团马佑铭部的伏击。

时任苏中军区18旅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飞(开国中将),在反复比较后认定三垛和河口之间是最佳设伏地点。为确认地形,刘飞与侦察科长成建军和警卫员小徐化装成磨剪刀的手艺人进行侦察。他们发现三垛到河口15公里的路间村庄、河沟多,且位于兴化、高邮中间地带,利于我军隐蔽而不利敌增援;连降暴雨导致河水猛涨,更利于我军同时观察和打击公路行军之敌与河道敌艇。侦察后,刘飞与参谋们策划在公路与河道两侧布下长达7华里的“口袋阵”。但这个方案存在缺点:公路以北一里地外被日军烧毁的新庄,部队无法隐蔽。一旦战斗打响,日伪军可能抢占新庄固守待援。为此,刘飞叮嘱52团团长张宜友:战斗打响后,首先抢占新庄;若敌先占,则坚决夺回,必须做好在新庄打硬仗的准备。

伏击战指挥所设在三垛河南岸民房里。1945年4月25日夜,参战部队转移到临泽镇以南隐蔽;26日晚南下,于27日拂晓前进入预设伏击阵地周围村庄隐蔽。27日全天,组织各村兵民秘密警戒,严密封锁消息,使数千官兵隐蔽于此,而敌毫不知情。为迷惑敌人,伏击圈内村镇商店照常营业,河上船只通行,公路行人不加盘查。同时,在伪军调防必经之路上布下大量“眼线”,时刻将情况上报指挥所。4月28日,马佑铭率伪独立团在日军掩护下出高邮城向三垛开来,进入伏击圈后,我军按计划抢占新庄并展开激战。此役共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其中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240人、伪军600人;生俘日军三本顾问等7人、伪军少将团长马佑铭以下958人),缴获大批轻重武器。

三垛河口伏击战是新四军1945年春季攻势中的重要战斗,是苏中军区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是继车桥战役后的又一次大捷和速战的典范。这场出奇制胜、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是抗日战争由局部反攻转入全面反攻之前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被誉为“破晓号角”,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为夺取苏中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展陈叙史诗 鱼水情谊深

踏入纪念馆,整面气势恢宏的浮雕墙立刻映入眼帘,墙面镌刻着“破晓号角——三垛河口伏击战”几个大字。画面中旌旗猎猎,新四军战士或持步枪,或挥大刀,在芦苇密布的河荡间躬身冲锋,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纪念馆紧扣“破晓号角”主题,以五大篇章铺展史诗画卷:首章“黎明前夜 大战在即”揭示日军增兵华中、图谋“蚕食伪化”苏中的危殆时局;次章“周密部署 巧布口袋”再现苏中区党委决策反攻、我军布设七里“口袋阵”的运筹帷幄;第三章“铁军奇袭,新庄血战”演绎将士凭借严明军纪与民众支持在新庄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第四章“苏中大捷,速战典范”定格歼敌1800余众、彻底粉碎日伪阴谋的雷霆胜局;终章“铁血千秋,浩气长存”记录战役的重大意义与衍生下的文艺作品。

场馆运用丰富的历史照片、纪录片,辅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生动阐释了三垛镇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斗争中的战略地位。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沧桑的实物、满墙影印的旧报纸真切记录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情讲述抗战岁月的艰难卓绝与英勇抗争。

馆内各处展柜中珍藏着当年缴获的众多历史见证,如日军使用的五芒星大碗、日本货币、98式佐官刀及尉官级军刀,以及新四军战士使用的冲锋号、军服、雨衣、干部配枪、军用手摇电话机等。尤为珍贵的是,这些展品均为群众捐赠,承载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这份情谊,如同当年得知新四军将伏击日寇时,沿线村民家家户户腾房让铺、烧水做饭、准备船只、绑扎担架并秘密警戒,让战士们安心休整;也如同伏击大捷的消息传来后,乡亲们纷纷送上鸡蛋、鸭蛋、方酥等慰问品的感人场景。这份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情谊,至今仍在纪念馆中熠熠生辉。

赞歌永传唱 翰墨铸丰碑

“海有鱼,海有鱼,从小家贫苦无依,三垛战斗怒火烧,拼杀日军逞英豪。视死如归身不倒,无畏英雄更荣耀!”这首饱含深情的《大海里有条英雄鱼》,其词曲出自新四军著名军旅作曲家黄苇之手。歌曲创作的直接动因,正是三垛河口伏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海有鱼烈士的感人事迹。黄苇在听闻海有鱼壮烈殉国的消息后,内心深受震撼,深感悲痛,难以平复,遂于当夜倾注满腔热血,连夜谱写了这首深切感人的纪念之歌。

作为抗日战争史上“出奇制胜,斩获众多”的经典战役,围绕三垛河口伏击战的文艺作品众多。在“铁血千秋 浩气长存”篇章中,整面墙悬挂着彭冲、张藩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战役题写的墨宝;与题词墙相毗邻的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多件以三垛河伏击战为主题的珍贵文献资料与出版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包括1975年5月首次出版的《破晓号角》连环画、周文江撰写的战斗回忆录《抹不去的记忆》,以及以战役命名的《三垛河伏击战》连环画等旧书刊。

这些珍贵展品中,《三垛河伏击战》连环画的诞生过程尤为特别。其作者朱熙元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高邮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朱熙元依据周山烈士在高邮地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事迹,创作了共计18页的连环画《烈士周山》并在《高邮报》上连载,引起热烈反响,但后因朱熙元工作繁忙中断创作。1972年, 朱熙元受命创作反映三垛河伏击战的连环画。从当年6月到1973年7月, 他历时一年多完成画稿,经三次修改后,作品最终于1975年5月付印,首印量高达60万册。该书在全国新华书店甫一上架便引发抢购,多次再版,在国内图书界颇具影响力,同时也极大传播了这场战斗。此外,朱熙元还创作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三垛河伏击战》大幅国画,真实还原战役全貌。遗憾的是,此画创作于1977年庆祝建军50周年之际,因时间仓促未能装裱,最终错过了赴京展出的机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