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16:27:57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7月23日,《扬州晚报》“思享者”版面推出专版,刊登了致力于散文写作、散文理论、方言等方面研究的“扬州文化名人”朱延庆研究方言的故事。本报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
朱延庆,扬州高邮人,曾任高邮师范学校校长、高邮县副县长、高邮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从事散文写作、散文理论、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江淮方言精汇》《江淮方言趣谈》《江淮方言趣话》《江淮方言趣事》《高邮》《三立集》《三立集·续集》等。2017年被扬州市委宣传部评为“扬州文化名人”。
“今年3月18日,高邮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来我家里,商量出一本有关江淮方言的精选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件十分值得欣慰的事情。”朱延庆一生都在研究江淮方言,之前也曾出版过《江淮方言趣谈》《江淮方言趣话》《江淮方言趣事》三本书,此次他将前三本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并新增了40个方言,《江淮方言精汇》由此诞生。
不论走到哪里,几句家乡话一讲,立即会感到亲近起来
江淮方言分布广泛,涉及苏、皖两省中部以及赣北、鄂东等地,有些地方还有江淮“方言岛”,使用人口八千多万。它受南北方言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江淮方言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农村地区,尽管人们依然保持着使用方言的传统,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和使用逐渐减少。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唤起更多人对江淮方言的关注和热爱,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六十多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对江淮方言感兴趣了,课余时对江淮方言中本字的语音、语调、词语、语法及古今的演变等方面注意搜集、整理、研究,退休后写成了三本书,对近四百个江淮方言词语进行解读。有的词语常活跃在人民大众的口头之中,但说得出,写不出;有的虽然写出来了,但写错了或者用得不恰当。我在研究写作过程中注重追本穷源,对于字词的来历、写法、读音等一定要有根有据。有时为一个字词要查大量的典籍,甚至要寻找几十年才能确定,为纯洁语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尽了一份责任。
方言是母语,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是随身携带的乡愁。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倘若遇到老乡,几句家乡话一讲,立即会拉近距离,感到亲近、亲切,甚至亲和、亲热起来。方言有特殊的魅力,在高邮乡贤秦观、王磐、汪曾祺等人的著作中都运用了江淮方言,其表现力、审美力独特而强烈。在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的著作中也研究了江淮方言,见解创新而奇崛。
为每一个发音找到文字,讲析每个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我过去出版了三本江淮方言专著,分别是《江淮方言趣谈》《江淮方言趣话》《江淮方言趣事》,为了较透彻讲析每个字词的含义及用法,又将每个字词编成一个个故事,力求生动、有趣。五六百个故事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科技、教育、特产、方物、风俗、风情等,坚持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力臻育人、化人。
很多方言,老百姓们都会说,就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比如夸赞一个人的容貌、仪表好看,有风度,就会说:“bo(阴平)qiao(去声)”,写下来应该是“波峭”,波峭原义指屋不平,造势有曲折,后来词义引申发展。《齐东野语》:“齐魏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则谓之波峭……今京师指人有风致者,亦谓之波峭。”这里的“波峭”指形貌好。
古代的波峭专指人的风仪、形貌,到了现代又可以指物体了。譬如,某某家的新居,虽然面积不大,但结构新颖、合理、适用、别致,于是引来人们的赞扬:“设计得真波峭。”
一件事虽然努力,但是最终没有办成,人们就会自我安慰说:“liù(去声)zhóu(阳平)”,应该写作“碌碡”,碌碡,也叫石磙,是一种古时已有的农具,用于碾压,一般由木框架和圆柱形的石磙子构成,用来压谷物,平场地。在唐代陆龟蒙撰写的古农书《耒耜经》以及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就写到过。“碌碡”表明的意思就是算了或重来。常常在不满、不悦、赌气的情况下用到,有时还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我们平时在吃饭时,如果盛饭盛多了,就会说:“gai(阴平)掉一些”,那么这个字应该写为“概”,概,原为平斗斛,后有从容器中减去一部分或是刮平容器中隆起的部分的意思。《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今江淮方言中将多余的量减去的动作叫“概”。
桌面上资料太乱了,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chu chu(去声)齐”,这该怎么写呢?应该是“珿”,中国训诂大师高邮乡贤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到这个字:“今俗语犹谓整齐为整珿,声如捉。”
美食方言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但意思并不仅限于食物
扬州是“世界美食之都”,很多美食方言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但是和美食有关的方言意思并不仅限于食物。
青椒才上市的时候,喜欢吃新鲜菜的扬州人家常常会做一道菜:青椒搋肉泥,选肥瘦搭配的猪肉切碎,加生姜、葱、蛋清、盐、糖、料酒等拌匀备用。青椒尽可能选较大的,中间掏空,将一勺子肉泥搋入青椒内,在滚开的油锅中炸一下,起锅后,青椒碧绿,清香,微露的小肉圆金黄、诱人。青椒放入油锅中的火候要掌握好,青椒要青,小肉圆要熟,这全凭经验了。这里面的“搋”,读chuāi(阴平),指以手用力压和揉。
汪曾祺先生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写作之余喜欢逛菜场。他健在的时候,有几次我打电话到他家,施松卿老太说,曾祺到菜场去了。有客人来了,他便自己动手做菜。我曾经在汪家尝过他亲手做的菜,汪老做菜常常别出心裁,就如同他写文章一样,“忽出新意”,“有想象力,爱琢磨”。“汪氏家宴”中有一道菜,是汪老的创造发明,那就是油条搋肉泥。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将较软的内瓤掏空,搋入肉泥,还有葱花、榨菜末等,下油锅炸。油条搋肉泥的油条因冷却许久了,下锅再炸,所以极酥脆,汪老极欣赏地写道:“嚼之可声动十里人。”
还有扬州人常吃的小吃“京江粸”,现在有人误写为“金刚脐”,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是镇江的一种食物,镇江又称“京江”。在高邮临泽,也有做“京江粸”的,那是因为过去镇江人移居到临泽,也把这种食物带了过去。
关于吃饭的方言,还有“三天吃六顿”,这就不仅仅局限于吃饭,而是指一个人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即使每天只吃两顿,仍然持有乐观的心态处世。
还有一句俗语叫“肉搨油”。肉搨油有简单马虎、虚假哄骗、应付了事等意思。一块面饼放在油锅里炸一下,需要的食油量当然不少。如果用一块熟的肥肉在面饼上搨一搨,从表面上看面饼油光光的,而里面却没有油。肉搨油的面饼比起放在油锅里炸一炸的面饼,自然不脆又不酥,口感不佳,表面上油光光的,是会诱惑人、欺骗人的。
新书新增40个方言,都是我这些年来新的研究成果
这些年来,我通过自己听到的,请教别人的,还有查字典的方式,研究江淮方言。这次百花文艺出版新书,我又新增了40个方言,都是我这些年来新的研究成果。
“八匠毛”,是对过去农村匠人们的统称,八是概数,农村中农民生活中离不开的匠人可以数到八,可以不超过八,也可以超过八,大致有:瓦匠、木匠、茅匠、漆匠、箍桶匠、补锅匠、剃头匠、裁缝匠等。“毛”是指干活不精细、毛糙。有人写成“八脚毛”“八折毛”,这就说不通了。
“等”的意思大家都懂,在江淮方言中,“等”除了读děng音外,还读dǎi,这一读音,在《辞海》《辞源》等字典辞书中均未收。在江苏高邮、安徽天长等地一直有一种用法,即形容众多。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高邮湖上花海的油菜花开得极为茂盛,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有人大声说,来看湖上花海的人等(dǎi)呀。高邮湖一带的送桥、菱塘桥、天山、郭集等地的人很喜欢这个“等”(dǎi)字。
“锅边秀”,是指在家表演才艺,但是从不在外面展示的孩子,意思就是只在家中锅灶旁边秀秀自己的才艺,不善于和外人交流自己的特长。
“如意乐膛”,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自己心愿的事情,快乐在胸膛。
“耑子”,植物刚刚发芽叫耑,江淮方言中一般指慈姑耑子,由芽渐渐长大成了较长的慈姑尾子,味略苦,不易吃;还有荸荠耑子,不能吃。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几次写到慈姑。1931年7月高邮发大水,运河堤决口,他家住在竺家巷,水入户有一人深,全家人都到文游台上躲水灾。每天的饮食除了吃粥外,就是吃慈姑。他写道:“我吃了很多慈姑,而且不去慈姑嘴子(即耑子)的,真难吃。”
“河瓷”,冬天有一道时令菜叫“河瓷烧咸肉”,来高邮游览的人垂涎三尺。河瓷学名叫河蚌,有的地方称河歪。因它的外壳剖开以后,内壳白而质地坚硬,极似瓷器,故称河瓷。河瓷的肉有鸡蛋大,烧熟后清新、滑嫩、鲜而不腻,配着咸肉的咸香,以绿色的青菜垫底,青绿、乳白相间,真是色、香、味俱佳。高邮美食界新推出了“秦邮八珍”,其中有一珍名“珠光滴翠”,就是河瓷、咸肉烧青菜,吃了这道菜,如同见到了珠光,承受了美好寄托与良好祝愿。
研究方言,其乐无穷,每找到一个方言,都让我感到无比快乐,每个人都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在方言研究的道路上,我还将上下而求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