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20:01:19 作者:□ 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目前高邮依然健在的抗战老兵为数甚少。家住奎楼社区的96岁老兵温惠春便是其中的一位。近日,记者前往温惠春老兵家中采访,只见老人因年迈体衰,已长期卧床静养。尽管如此,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们仍能深刻感受到那段战火纷飞、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童志报国:稚龄投戎初显勇
1929年,温惠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兄妹四人中排行老二。父亲曾上过私塾,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温惠春自小就展现出与同龄孩子不同的聪慧,能识文断字。接受教育的经历,让他的思想相较于同龄人更为进步。
1944年,年仅15岁的温惠春怀揣着满腔热血,毅然跑到县城报名参军。尽管他年纪尚小,但在那个多数人不识字的年代,他已然是难得的人才。部队被他的热忱所打动,破例将他收下,安排他担任勤杂兵,负责跑腿送信等杂务。采访中,温惠春笑着说:“别看我年龄小,但机灵着呢,第一次带着手榴弹送信时便幸运地躲过了鬼子的子弹。”
温惠春告诉记者,参军后他先是在高邮县政府工作,日常就是端茶倒水、抹桌扫地,这一干就是大半年。1945年,他被调入县政府的通信班,正式成为一名通信兵,负责送信任务。温惠春回忆道:“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江都仙女庙送信。”当时,县政府枪支极度匮乏,只有个别领导配有枪支。接到任务后,他和战友王清明一人揣着一颗手榴弹就踏上了送信之路,信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上衣内侧口袋里。出发前,领导再三叮嘱,这封信至关重要,若途中遭遇敌人被发现,一定要将信撕碎吞进肚子,绝不能让信落入敌人之手。
温惠春说,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与战友扮成普通老百姓,一路朝着目的地走去。刚开始还比较顺利,可没想到在途中差点被敌人的子弹打中。那时候,三垛有鬼子设的封锁线,那天,两人来到三垛河口,乘船渡河刚上岸,对岸就来了三个巡逻的敌人,大声喝令他们站住。温惠春心里清楚,若停下等敌人乘船过来,两人必死无疑,任务也将失败;若奋力逃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说时迟那时快,两人毫不犹豫地拔腿狂奔。敌人显然没想到他们会跑,立刻开枪射击,幸运的是,子弹都未击中他们。躲过敌人的枪林弹雨后,两人一鼓作气跑向目的地,顺利完成了任务。
温惠春还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与一位领导做过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一天,领导带着一把枪,他身上装着两颗手榴弹,两人一同来到马棚附近的一个码头,拦截过往商船收税。“当时,过往船商按规定应向当地政府交税,但很多商船都不愿意交,我们只能去码头守着。”温惠春说,那时高邮还驻扎着敌人,马棚离敌人的驻地很近,而他们两人身上仅有一把枪和两颗手榴弹,却敢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食”。
惊魂战场:血火洗礼铸忠诚
温惠春参军一年多后,抗日战争便以胜利的姿态被载入史册。由于他年纪尚轻,参军期间虽说也遭遇过一些危险状况,但大多是在后方执行一些辅助任务,并未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殊死搏斗。
解放战争的战火如凶猛的野兽般突然燃起,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温惠春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一名步兵,他扛起钢枪,毅然投身到那炽热的战火之中。从此,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每一场战斗都像是在生死边缘徘徊,还多次在激烈交锋中负伤。
在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里,战场上硝烟滚滚,枪炮声震耳欲聋,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温惠春正全神贯注地与敌人战斗,突然,一枚子弹如闪电般从侧面射来,狠狠击中他的肚脐。“刹那间,一阵剧痛袭来,仿佛整个身体都要被撕裂,紧接着,子弹从肚皮右侧穿出,带出一股温热的鲜血。”温惠春回忆道,当时眼前一黑,瞬间倒下,周围战友的呼喊声都变得遥远而模糊。那一刻,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好在子弹未伤到要害,经救治后转危为安。“你们看,肚子上这两个洞眼就是子弹留下的。”温惠春掀开衣服说。
谈及解放战争中参与过的那些战役,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温惠春的记忆已有些模糊,然而,孟良崮战役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温惠春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缓缓开口:“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震撼人心的硬仗。我军就像蓄势待发的猛虎,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国民党军的精锐——整编第74师团团围住。这支部队号称王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可在我军战士的勇猛冲锋面前,终究抵挡不住。经过数日激战,我军取得了胜利,还击毙了他们的师长张灵甫。消息传来时,全军上下沸腾,士气大涨。”
“我当时所在的部队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那场战役打得很激烈。”温惠春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画着,“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我们阵地上,炸得泥土飞溅,树木横飞。我们的战士们却毫不畏惧,一个个像老虎似的,端着枪就往前冲。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说着说着,温惠春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了那首充满豪情的战歌:“打得好来打得好,四面八方传捷报!孟良崮上打死张灵甫,74师被歼灭,威名天下扬!......”那苍老却又充满力量的歌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勋章为证:岁月荣光映家国
1948年6月,在部队里表现优秀的温惠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暗暗发誓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新中国的建设正待起步,然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抗美援朝的号角骤然吹响。温惠春没有丝毫犹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那片陌生而残酷的土地上,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誓死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采访时,记者留意到温惠春卧室的橱柜上,整齐地陈列着诸多属于他的“勋章”,旁边还摆放着一张他年轻时身着军装的参军照片。照片中的他,身姿挺拔如松,军装笔挺整齐,整个人英姿飒爽。他眼神坚定而果敢,胸前佩戴着7枚勋章,每一枚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凝视着这张照片,老人眼神中满是怀念,他缓缓开口说道:“这张照片,是我从朝鲜战场上归来后拍摄的。能从那残酷的战场上活着回来,实在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我深感自己无比幸运。”
1958年,温惠春从朝鲜战场上载誉而归,随后被组织安排到武汉工作。在武汉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地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为当地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时光悄然流逝,直至1973年,他才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回到高邮后,他被安排到三阳公社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直至退休。
如今,老人已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他的日常生活被儿子、儿媳照料得无微不至,一家人其乐融融,晚年生活安宁祥和。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他常常教导子孙后代,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