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18:34:33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曾有两位高邮人在台湾为官,为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他们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兼台湾学政夏之芳和咸丰年间台湾知县高鸿飞。
夏之芳(1689年—1746年),字筠庄,号荔园。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雍正六年到八年(1728年—1730年)任巡台御史,兼理台湾学政。“巡台御史”好比“钦差大臣”,主要职能是查察地方情形,据实向皇帝奏报,使地方官员不致因台湾孤悬海外而胡作非为。此外还要条陈奏事,对地方官员的失职或不法行为进行纠参弹劾,并针对地方的施政措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兴利除弊。
夏之芳巡台期间的政声业绩表现在:1、条陈奏事,履职尽责。建议朝廷委派官员赴台实习预用,解决官职缺位问题,得到采纳;扩增建置,新析彰化县,加强政府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弹劾怠玩溺职的凤山知县彭之昙。2、兼理学政,造士育才。向朝廷奏请恢复台湾士子在闽省乡试中的保障名额;辑台地科举优良文章汇编《海天玉尺》,以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3、视察台情,以诗记述。夏之芳每次巡视都非常细致入微,留心留意。采访之余,他将所见所闻用诗记录下来,留下了一部重要文献《台阳纪游百韵》和《台湾纪巡诗39首》。这些诗词记述了台湾的山川胜迹、风物民俗以及民情民况,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台湾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夏之芳离任巡台御史后,先后差通州坐粮厅、巡察山西潞河、掌河南道御史。乾隆十一年(1745年)乞假归邮终养,十二年(1746年)卒于高邮,享年58岁。嘉庆十二年(1807年),夏之芳与其弟夏之蓉一同被举为乡贤,入祠祭祀。《乾隆高邮州志》中有他的传记。《台湾通史》《台湾府志》都有夏之芳的政绩记载。
高鸿飞,生于嘉庆庚申年(1800年),字伯鸾,号南卿。“幼负神童之目”,道光乙酉年(1825年)拔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二甲第六名进士。后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福建福鼎县知县,下车即访民间利弊,收埋枯骨,重建文昌祠,设考棚,修城垣,筑石坝,并捐廉重建句淋公馆,数月间,百废俱举。后调署晋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署凤山县知县,彰化葫芦墩,有匪徒斗殴,高鸿飞“知迁延必成巨祸,星夜驰赴,谕以理势,密会营弁,诛首祸者,余皆敛迹,民赖以安”。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台湾县知县。当时台湾县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台南市以及高雄县的一部分。高鸿飞任台湾知县的第二年,发生以李石为首的民变,乱民攻陷凤山城,高鸿飞率兵平乱,在湾里街(今台南善化)奋力转战一昼夜,因营弁李某先行逃走,高鸿飞力竭阵亡殉职。咸丰五年(1855年),朝廷将高鸿飞入祀京师昭忠祠,入祀台湾名宦祠。
高鸿飞阵亡时,年仅53岁,留下三儿(高蓉镜、高仁镜、高清镜)五女。长子高蓉镜了解到父亲殉难,实由副将某拥兵不救所至。于是“率诸弟讼诸大吏,大吏缓其狱,遣幕友示意,谓副将愿出四万金为卹费,俾勿深追。”高蓉镜哭着说:我父亲为吏十年,为一县之首,怎么可能轻易去打探贼巢?如今副将公文俱在,约定早晨会面,但到了午时还没有来。我的父亲之死,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兄弟虽贫且不肖,万不敢卖父以求富。“大吏知不可夺,乃奏其状于朝廷”,将副将绳之以法。此乃后话。
大陆和台湾血浓于水,因为夏之芳和高鸿飞曾在台湾为官,高邮与台湾在历史文化方面有了割不断的联系。夏之芳和高鸿飞的后人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高邮,他们非常想去台湾,去他们祖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观光、凭吊,与台湾方面共同回顾那段历史,进行文化交流,我祈祷他们的心愿能够早日达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