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21:34:59 作者:□ 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镇蝶园新村,住着一位97岁的抗战老兵——周济群。1929年,周济群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幼时给地主家放牛。1944年,他毅然报名参军,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服从部队安排,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救死扶伤的医疗阵地,以另一种方式践行使命担当。
日前,记者来到周济群家中采访,老人正在书房办公桌前挥毫落墨。谈起抗战的经历,老人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苦难童年:惨痛经历坚定参军决心
贫困,是周济群童年抹不去的底色。“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兄弟姐妹又多,父母根本顾不过来,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提及幼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周济群至今仍刻骨铭心。
参军之前,为了寻得一线生存希望,周济群不得不长期在地主家放牛、做苦力,即便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也常常填不饱肚子。有时他只好走村串户,在别人家门口乞讨,恳请邻里赏一口饭吃。
比贫困更刺骨锥心的是亲人遭日本人杀害的悲惨经历。1940年的一天,12岁的周济群像往常一样为地主家放牛。突然,他婶娘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婶娘神色惊恐,脚步踉跄,一边跑一边嘶吼着让他赶紧躲起来——“鬼子来了!”周济群来不及多想,急忙找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
不一会儿,三个鬼子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婶娘的屋子。躲在暗处的周济群看着鬼子狰狞的面目、嚣张的气焰,吓得浑身发抖,大气都不敢出。直到鬼子离开,他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小心翼翼地走进屋,只见婶娘已被鬼子杀害。那一刻,周济群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
还有一件事,同样深深影响着周济群。他的姨表兄自幼学武,身手矫健,为人正直勇敢。一次,鬼子下乡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姨表兄目睹这一切,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瞅准时机,趁鬼子不备,迅速夺过鬼子的枪,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后,一个鬼子应声倒地,其他鬼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姨表兄也趁乱跳河脱身。
“这两件事就跟刻在脑子里一样。姨表兄的英勇举动,也让我铁了心要去参加革命。”回忆起这些往事,周济群语气依旧难掩悲愤与激动。
枪林弹雨: 生死考验铸就无畏勇者
1944 年,年仅16岁的周济群毅然加入了地方游击队,正式踏上抗战征程。“参军第一天,部队食堂下面条,我吃得饱饱的。刚放下碗没多久,就和鬼子、伪军打了一仗。”周济群回忆道。
周济群说,那天班长带着他们5个人乔装打扮成普通老百姓,到鬼子、伪军的据点刺探军情。伪军队长是个卖国求荣的叛变者,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班长,立刻吹响了警报。刹那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向他们袭来。周济群和战友们一边拼命奔跑,一边利用地形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
“我那时候拿的枪是杆老式枪,性能很差,只有3颗子弹。刚上战场,手紧紧攥着枪,心‘怦怦怦’直跳,跟敲鼓似的。”周济群说,打出第一颗子弹后,枪栓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卡住,怎么也拉不开。后来,只听“咔嚓”一声,枪上的一个钩子被自己扳断,枪坏了。此时,敌人如潮水般越来越近,自己只能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紧紧地握在手中,准备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就在他们陷入绝境之时,幸运之神降临了。他们跑到一个村庄后,驻扎在这里的部队听到了枪声,迅速前来支援。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他们终于打退了敌人, 脱离了危险。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周济群所在的区队还打了一场漂亮仗,这场战斗让他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无比自豪。那是1945年5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队长陆士奇(音译)精心策划了一场奇袭行动,他扮成一个鬼子军官,周济群和其他 6 名战友扮成伪军,还有3名战友扮成鬼子,一行人大摇大摆地朝着鬼子的一个据点走去。
走近据点时,站岗的伪军正在悠闲地刷牙。队长见状立刻上前,扬起手狠狠地扇了那个伪军三个耳光,然后恶狠狠地用日语骂道:“八格牙路,死啦死啦的!”那个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巴掌打得晕头转向,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连忙点头哈腰地找来了伪军班长。
在伪军班长的带领下,队长带着周济群一行来到鬼子的住处,轻轻推开房门,只见鬼子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鬼子,然后迅速出手,一人一个,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睡梦中的鬼子。随后,周济群与战友们又迅速控制了据点内的其他地方,一起俘虏了10多名伪军。
任务完成后,他们来不及休息,便押着俘虏匆匆往回走。由于没有换下身上的衣服,一路上,老百姓们远远看到他们,都以为是真鬼子来了,纷纷惊恐地躲了起来。当他们走近时,老百姓们才知道真相。看到他们押着的伪军,老百姓又气又恨,有的还忍不住上前踢几脚泄恨。“那时候,伪军非常可恨,帮助鬼子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非常痛恨他们。”周济群恨恨地说。
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场仗打得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人相助。原来,那个带着队长去鬼子住处的伪军班长是一直潜伏在鬼子据点里刺探敌军军情的地下党员。正是那名地下党员传来了准确信息,他们才能如此精准地打击敌人,并取得胜利。
参军期间,周济群跟随部队见过不少世面,也越发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心里清楚,光有一股子打仗的狠劲还不够,还得用知识武装自己。除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部队办夜校教大家识字,他一次都不落;行军时,他在背包上练字,一边跟着部队走一边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康熙字典查看。
杏林坚守:赤诚奉献续写责任担当
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周济群所在的区队便被整编进了新四军二师五旅。还没等大家从胜利的喜悦中缓过神来,解放战争的号角又骤然吹响。周济群毫不犹豫地跟随部队踏上了征程,还化名“陈章勋”参与斗争。他时而南下,时而北上,在枪林弹雨中一路冲锋陷阵,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在一次激烈异常的战斗中,周济群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随后被送进后方医院接受救治。
就在周济群接受治疗期间,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悄然降临。由于战争局势紧张,部队急需医疗卫生人才,经过慎重考虑,上级决定从伤员中选拔一批有文化、有潜力的战士进行专业医疗培训。周济群勤奋好学和积极上进早已被部队领导看在眼里,因此他被列入了选拔名单。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满脑子想的都是战士就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突然要转去学医,这和我原本想象中的不一样,心里还有些想法。”回忆起那段经历,周济群说,尽管自己当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还是按照部队的安排,进入部队医院,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专项培训。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当年所学的医疗知识,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周济群的脑海中。每一个口诀、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他对战友生命和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半年时间里,周济群如饥似渴地学习医疗卫生知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培训,正式成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开启了自己在医疗阵地的奉献之旅。他跟随部队四处奔波,用自己的所学为战友们疗伤治病。“淮海战役打响时,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为伤员们进行手术了。”周济群的话语中,满是作为医疗工作者的笃定与自豪。
周济群回忆道,每一场战役结束,伤病员都很多。有时医院就设在战场后方,前线送来的战友有的断了腿,有的折了臂,还有许多人因伤势过重,永远倒在了救治台上。他告诉记者,曾在一次救治伤员时,无意间看到对方藏在棉袄里的遗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眷恋与对使命的坚守。那一刻,他更深刻地懂得,自己手中的听诊器、注射器,早已是另一种“武器”——虽没有炮火的轰鸣,却能守护生命、延续希望。
虽然不再直面炮火洗礼,但周济群始终以军人的赤诚,在医疗阵地上续写着对战友、对家国的奉献与担当。1952年,周济群转业到地方后,依旧坚守在医疗卫生岗位,直至退休。
从军八载,周济群完成了从昔日放牛娃到医院骨干的蜕变。这段岁月里,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提及过往,周济群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满是对部队的感恩之情。
如今的周济群,老伴健在、儿孙满堂。在儿子、儿媳的精心照料下,老夫妻俩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即便如此,周济群仍坚守着艰苦朴素、热爱学习的优良传统。“衣服破了让补补再穿,剩菜剩饭一律不许浪费。盘里的菜吃完了剩点油,都要倒上开水和着喝掉;每天还得写字看报……”96岁的老伴邓玲珍细数着老人的日常。听着老伴的絮叨,周济群笑着回应:“日子好了,不能忘本。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幸运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