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22:56:27 作者:□ 通讯员 薛恺 王月 记者 东方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记者来到卸甲镇郭楼村孙冬兰家,孙冬兰正趁着换季,给大姑子勾棉被。听到门外传来动静,她放下手中的针线,在围裙上轻轻擦了擦手,随即快步迎了出来,热情地将记者引进堂屋。
记者注意到,堂屋内布置简单却十分干净整洁。孙冬兰的大姑子张转子安静地坐在角落的轮椅上,身上盖着一条洗得泛黄的薄毯。孙冬兰走到张转子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柔声说道:“姐,家里来客人啦。”张转子的嘴角微微上扬,目光转向记者所在的方向,轻声回应:“好好好,同志你好,我这个弟媳妇对我好呀。”她的声音不算大,却有着难掩的满足。孙冬兰招呼记者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坐下,她坐在旁边。随后,48年来悉心照顾大姑子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常里的温暖细节,在她的讲述中缓缓铺陈开来。
年纪轻轻挑重担
今年70岁的孙冬兰,20岁那年经熟人牵线,嫁给了张勇其,彼时婆家还有一位比她年长12岁、早已瘫痪在床的大姑子张转子。婆婆在世时,一直悉心照料着张转子,孙冬兰无需过多分担这份重担,日子也算安稳。后来,婆婆离世,孙冬兰的大女儿才刚满2岁,小女儿尚在她腹中。家中没有了长辈帮衬,而丈夫为了维持一家生计,整日在田间劳作,早出晚归,因此除了忙不完的农活、需要照看的年幼孩子,照顾大姑子张转子的重担也压在了年仅23岁的孙冬兰肩头。
此后的日子里,每日天还未亮,孙冬兰便起床,先到厨房生火做饭,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米粥,给大姑子留出一份温在锅里,然后给两个女儿穿好衣服,喂她们吃早饭。待一切收拾妥当,她顾不上吃一口,便来到大姑子床前,将她扶起,用温热的毛巾为她擦拭身体。大姑子因长期瘫痪,身体僵硬,每一次挪动都十分艰难,孙冬兰总是耐心地鼓励她配合自己。
农忙时节,孙冬兰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她把两个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便扛着农具匆匆赶到田间。除草、施肥、浇水,每一项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只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即便如此疲惫,回到家后,她仍强打着精神,为张转子准备可口的饭菜。
悉心照料不言弃
岁月如潺潺溪流,在孙冬兰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悄然流逝。曾经满头的青丝渐渐熬成白发,不变的却是她始终如一的耐心与细致。
有一次,孙冬兰的母亲生病,需要人照顾。而大姑子张转子也需人照料,于是她和兄弟姐妹们商量,夜里由她陪护母亲,白天则赶回家照看大姑子。
从母亲的家到自己家有一段距离。在那段日子里,孙冬兰每天天还未亮就到家,一头扎进琐碎的家务中,接着马不停蹄地去做农活;夜晚,把张转子安顿妥当后,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前往母亲家中。就这样日复一日,孙冬兰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来回奔波,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4年前开春,天气还很寒冷,本就患有高血压、脑梗的张转子突然喊腿疼。孙冬兰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张转子四处求医。从市里医院到推拿诊所,孙冬兰的电动三轮车成了张转子最依赖的“移动病床”。她总是提前把三轮车擦得干干净净,在车斗里铺上厚厚的棉被,生怕颠簸的路面让张转子受罪。每到一个地方,孙冬兰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张转子抱下车。如今在孙冬兰的悉心照料下,张转子虽瘫痪且有基础疾病,但仍神采奕奕。
言传身教润家风
孙冬兰48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浸润着下一代。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主动分担照料重任,将这份孝心与责任稳稳接续。
这些年,孙冬兰的两个女儿都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们深受母亲的影响,十分孝顺大姑。每到节假日,孩子们都会回家看望大姑,给她带来好吃的小零食。孙冬兰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这么多年,您就没觉得累,没想过放弃吗?”记者忍不住问道。孙冬兰微微一怔,随即坚定地摇了摇头:“累肯定是累的,有时候也会觉得委屈,但一看到她那信任的眼神,我就什么念头都没了。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能照顾好她,让她安享晚年,我就觉得值了。”
说话间,到了给张转子拿药喂药的时间。孙冬兰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药瓶,按照剂量倒出药片,又倒了一杯温水,走到张转子身边,轻声说:“转子姐,吃药了。”她把药片放进张转子口中,又把水杯递到她嘴边,看着大姑子把药咽下去。
采访快结束时,孙冬兰走到一旁,拿起刚刚勾了一半的被子,继续手上的活计。已70岁的孙冬兰,今年做了一个小手术,身体也不如从前,但她依然坚持每天照顾大姑子,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一直照顾大姑子,她是我的家人,我不能丢下她不管。”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让孙冬兰成为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好弟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