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9:59:31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脚底板下出新闻”,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箴言,是一代代新闻人前行路上的精神行囊。2019年6月5日,高邮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一位位纸媒记者、摄像记者、电视编导等毅然向着“全媒体”新征程迈进。
转型路上,是从“纸”到“屏”的逐帧探索,每一次采写都饱含突破自我的执着;基层一线,是脚沾泥土的蹲守纪实,每一滴晨露都映照出扎根民生的热忱;重大现场,是逆风中的奔跑定格,每一步前行都镌刻着全媒体记者记录时代的担当。那些沉甸甸的奖牌证书,是“铁肩担道义”的信念坚守,是“妙手著文章”的千锤百炼,更是“守正创新”的初心践行。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用镜头定格变迁,用文字传递力量;记者亦是成长的追光者,在泥泞中跋涉,在星光下前行。当晨光洒满案头,今日的版面,我们要留给一群特殊的讲述者——8位记者推开聚光灯后的大门,与我们细数成长岁月里的酸甜苦辣,袒露获奖作品中的坚守与热忱。
“记者”二字的重量——是脚力丈量的真实,是眼力捕捉的细节,是脑力提炼的本质,更是笔力传递的真情。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致敬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人:愿心中有光,笔下有温度,前行有力量。
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 祝丽

“高邮人民广播电台,你们好。我们老人没有什么活动,爱听广播新闻,尤其是现在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节目,都是关于我们老百姓的事情,我们非常喜欢……”这是一位热心听众写给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这位市民对“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这档节目的认可。
守正创新,有融乃强。2019年6月,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吹响了媒体融合的“集结号”。“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高邮广播有了新模样!“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节目全新上线,“报、台、网、微、端、屏”多点传播,融合为“调频广播直播+网络视频在线直播互动”。传统的广播节目“可视化”,不仅在手机上可听、可看,还可实时留言与上线部门负责人“零距离”交流互动,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你有诉求,我来办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创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节目的初衷。网友吴恩明留言反映市区某广场高杆灯长期不亮影响夜间出行,直播结束后相关部门冒雨抢修,当晚便恢复照明;通达小区王女士反映住户阳台搭建“鸽子棚”,遮挡阳光且污染环境,记者核实后联动城管等部门并追踪报道,10天后违章建筑被拆除……2019年,高邮融媒“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节目荣获江苏省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评选“优秀单项案例奖”,为扬州各县市区中唯一获奖单位。该节目获奖,以及其办理民生诉求1.4万件、破解久拖不决的复杂疑难问题90件的成效还被写进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8月,“12345政府服务热线”民生直播节目升级改版为“局长与您面对面”节目,打造媒体、公众与职能部门的高效互动平台。节目不仅支持线上互动,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观察团成员及社区居民代表等走进直播现场,与上线局长零距离交流,每期吸引近万名网友在线收看互动。大淖社区居民在直播现场反映景观树遮挡阳光、遭受虫害等问题,住建局次日便派人现场回应,承诺定期开展修剪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传统的广播收听,到网络视频直播的收看;从电话连线,到全媒体网络实时互动。拥抱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能够坚守。
“声声不息,时时相伴。FM92.4,这里是高邮人民广播电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和小伙伴们始终保持那份初心和热爱,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初心筑梦 再启新程
□ 宰蓉

记者节前夕,一份沉甸甸的喜讯从中国记协传来,由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参与制作的《75’东方海岸——百家县级融媒体短视频新闻行动》,斩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这是高邮新闻作品首次登上中国新闻奖的舞台,对我们记者而言,既是职业荣光的加冕,更是深耕本土、讲好高邮故事的初心。
回望这段创作历程,75秒的短视频里,藏着太多融媒人的坚守与执着——蹲守在深夜的车间,只为捕捉工程师们攻克技术难关时的专注神情;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只为定格智能路灯装箱出海的动人瞬间;在办公室里反复打磨每一句文案、调整每一个镜头,只为在有限的时长里,讲透“传统路灯之乡”向“智慧照明标杆”蝶变的奥秘。那些奔波的脚步、熬夜的灯火,此刻都化作了这份荣誉里最动人的注脚。
从初握笔杆时的青涩,到如今穿梭于新闻现场的从容,我已在新闻行业工作了15年。十五年光阴在指尖流淌,在文字中沉淀,也让“记者”二字在我心中从一份职业变成了刻入时光的热爱。
我曾在尘土飞扬中记录城市发展的脉搏;也曾坐在社区的长椅上,听老人细数邻里间的细碎温暖,看孩子追逐嬉戏的天真模样,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最真切的烟火心声。我曾记录志愿者奔波的身影、普通人守望相助的微光;也曾俯身田间地头,踩沾泥土的芬芳,看金黄稻田里的丰收喜悦,听新农人讲述科技兴农的故事,在禾苗的拔节声中见证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我们从来不是时代的主角,却有幸成为最贴近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都化作了心中最珍贵的宝藏,让这份对新闻的热爱始终滚烫,从未消减。
中国新闻奖的荣光,从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我们再启征程的嘹亮号角。当灯光照亮键盘,当镜头对准街巷,我们始终牢记:作为基层新闻人,我们是高邮发展的见证者,见证着小城从运河之畔走向“一带一路”的壮阔;我们更是时代故事的传递者,要让田间的丰收、车间的创新、市井的烟火,都成为外界读懂高邮的窗口。
未来,我们必将带着这份荣誉与责任,继续深耕这片我们所热爱的土地,让一个个高邮故事汇入中国故事的洪流,让每一份坚守都能绽放出属于基层新闻人的光芒。
“青蓝”传薪火 融媒育“尖兵”
□ 孔令玲

今年,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凭借《“青蓝工程”助力全媒体“尖兵”成长》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实践案例,成为本年度扬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融。回溯项目起点,2023年5月,中心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重要抓手,正式启动“青蓝工程”建设。我也有幸成为首期“青蓝工程”的参与者,与部门年轻同事郭萌结为师徒。
结对以来,我们并肩深入乡镇园区,奔赴第一现场采访,共同完成了多篇高质量稿件。在一次次协作中,我们一起探讨业务、携手成长——既是传道授业的师徒,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更是新闻战线上并肩作战的“战友”。
师徒合作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我们共同成长的鲜活见证。在“青蓝工程”的助力下,我们都收获了成长:两人均有多件作品在国家和省级新闻奖评选中斩获奖项。
除了我们这对师徒,还有许多优秀师徒在“青蓝工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融媒体中心全年获奖作品中,80%以上为青蓝工程师徒生产和创作。今年,由高邮融媒参与的《75’东方海岸——百家县级融媒体短视频新闻行动》更斩获了中国新闻奖,实现了高邮融媒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青蓝工程”结对师徒的作品也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直播间、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扬州市级媒体等采用,微视频在新华网、我苏网等省级以上平台推送。
非学无以广志,非育无以成才。这累累硕果,离不开“青蓝工程”的培育。中心始终将年轻职工的学习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构建“1+N”课程矩阵,还专门开设了融媒“青蓝课堂”,制定了全年授课计划。我们身边的“青蓝工程”指导老师、资深业务骨干纷纷走上讲台,向大家传授新闻采访、视频制作、摄影摄像等多方面业务知识。通过进阶式赋能、滴灌式教学,“青蓝工程”不断扩大结对对象、拓展赋能范围,培养出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型人才。
如今,“青蓝工程”已迈入第三个年头。参与师徒结对的日子里,看着身边的年轻同事,我总会想起初入新闻行业的自己。回望过去,我何其幸运,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前辈师长——他们手把手教我采访技巧、写作方法,耐心指出稿件中的不足,陪着我在新闻道路上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铁肩担道义,薪火须相传。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既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更离不开宝贵经验的代代传承。我相信,在“青蓝工程”中,会有更多师徒携手共进,在新闻一线锤炼,成长为全媒体“尖兵”。
“千万流量”中的初心与担当
□ 韩磊

自2019年踏入新闻行业,我便将“讲好高邮故事、传播高邮声音”的使命刻进心底。从抖音号“高邮观察”粉丝零的起步,到如今坐拥84.8万抖音粉丝、38.1万视频号粉丝,从单条视频流量不足百次,到单条视频亿次播放突破,六年多时光里,我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时代,在新媒体浪潮中书写了一段艰辛与荣光并存的奋斗篇章。
初涉新媒体领域,挑战接踵而至。2019年,“高邮观察”抖音号刚注册,粉丝长期停留在三位数。为摸清平台规律,我每天熬夜研究爆款逻辑,拆解拍摄手法、文案风格,逐帧分析画面节奏。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电脑里存满笔记,手机相册全是拍摄素材。为捕捉高邮湖日出镜头,我连续一周凌晨三点赶往湖边,忍受寒风等待最佳光线;拍摄高邮咸鸭蛋腌制过程时,在闷热的作坊里坚守三天,汗水浸透衣衫仍咬牙坚持,只为呈现最真实的内容。
重大主题报道更考验初心与毅力。2021年,为展现高邮生态保护成果,我承担《物产丰饶湖清水秀》采写任务,连续半个月扎根湖边,每天徒步十几公里探访湿地深处。为捕捉白鹭栖息画面,我常常在隐蔽处蹲守数小时不敢动作。这份执着让镜头下的生态画卷格外动人,作品不仅入选全省县融高质量考核“全网推送案例”,更成为江苏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2023年春节,《一起过大年》系列报道挑战重重。为实现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我创新采用“短视频打卡+图文故事+VR全景”融媒体形式,连续二十多天连轴转。当话题登上抖音本地热榜TOP3、网友留言“原来家乡的年味这么酷”时,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前行动力。
六年耕耘,硕果累累。截至2025年,我累计向“学习强国”平台供稿近300篇,其中35篇被全国平台采用,40多篇获省平台推送;运营账号粉丝总量突破120万,单条视频最高流量近亿次;先后斩获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优胜选手称号、扬州市“英才培育计划”入选者、高邮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日夜坚守、细节打磨,更是对新闻事业的赤诚热爱。
未来,我将继续带着热爱与执着,以更鲜活的视角、更创新的形式讲好高邮故事,让家乡声音传得更响更远,在新时代新闻征程上书写更精彩篇章,与同仁一道以青春赴使命、用担当践初心!
在“泥土”里打捞有温度的新闻
□ 翁正倩

“离泥土越近,新闻越有生命力。”七年前刚踏入新闻行业时,前辈这句叮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里。彼时的我,还是个握着录音笔,说话会紧张的新人——第一次采访养殖大户,站在塘边憋足了劲,才怯生生地问出准备了很久的问题;第一次写产业新闻,因缺乏数据、现场细节,稿件被几次退回,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却总觉得缺少什么,我既懊恼又迷茫:原来做好新闻,远不止“写通顺文字”这么简单。
也是从那时起,我随着前辈们的步伐,踏上了“跑新闻”的路。跑政务新闻,我揣着笔记本跟在后面,边录音边记录现场内容,逐句理解政策的重点,对照文件反复琢磨“如何把专业术语讲给老百姓听”。秋收时节,我凌晨跟着农户下田,踩着沾满露水的泥土,看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田里,听农户念叨“今年亩产如何”,听村书记谈“怎样把集体经济搞上去”,才明白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对话、藏着温度的细节,才是新闻最动人的骨架。慢慢的,我不再害怕去交流、去写,写出的文字也多了“泥土味”——原来前辈说的“脚底板下的功夫”,是记者最该练就的“基本功”。
七年时光里,我跑过的乡村不计其数,采访过的对象从种粮户、虾农到企业负责人,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相机里存满了带着“生活感”的镜头。而《探路者“县”在行——“三管齐下”助力高邮大虾闯出“金路子”》这篇作品,更像是对我七年成长的一次“检验”。为了摸清高邮大虾产业的“痛点”,我和同事宰蓉、韩磊跟着虾农测水质、看虾苗,记录“两降一禁”生态养殖模式如何让虾苗存活率提升,为了一个精准表述反复讨论,听着70多岁的虾农捧着刚捕捞的大虾说:“以前养虾靠天吃饭,现在有专家指导、有贷款支持,生态虾论只卖,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眼里的光,让我突然明白:记者的笔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连接政策与民生的桥梁——我们把产业发展的故事写出来,把老百姓的心声传出去,就是在为地方发展添一份力。最终,这篇作品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作品专题一等奖。
回望七年成长路,从“紧张的新人”到能独立扛起重大选题的成熟记者,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记者的核心,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情”。脚下有泥,才能摸到真实的脉搏;心中有光,才能捕捉到发展的希望;笔下有情,才能让新闻有温度、有力量。未来,我仍会带着前辈的叮嘱,继续奔走在基层一线,用文字传递心声,记录变迁,在新闻路上继续逐光前行。
在真实中行走 于平凡处记录
□ 罗政乾

又是一年秋意浓,第26个记者节如期而至。整理六年来的采访笔记,那些被定格的瞬间在脑海里依次浮现:老兵颤抖的手抚过军功章,新农人站在田埂上眺望丰收,调解员在邻里纠纷现场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共同拼凑出我作为基层记者的职业图景——我们始终在真实的世界里行走,在平凡的角落中寻找值得记录的故事。
如果说新闻是时代的速写,那么基层记者更像是在完成一幅永无止境的工笔长卷。我们记录的从来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历史褶皱里真实的心跳。记得采访那位抗美援朝老兵时,最打动我的不是战役的惨烈,而是他回忆战友时突然的沉默——那种沉默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分量。这份职业教会我,真正的历史不仅存在于档案馆里,更活在普通人颤抖的声线、湿润的眼角和长满老茧的掌纹中。
在媒体形态剧变的今天,“记录”二字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涵。当流量成为衡量内容的价值标尺,我们反而要更珍视那些“反效率”的坚守。我曾在高邮高铁站建设的数年里,一次次走进施工现场,记录它从地基初打到钢轨铺就,直到最终通车迎客的全过程;为了了解一个困难残疾人家庭的真实状况,我一次次登门,听他们讲述如何在帮扶下重拾生活信心的点滴。这些看似“低效”的付出,恰恰构成了职业尊严的基石。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价值不在于发声的音量,而在于我们愿意为一条信息付出的真诚与耐心。
这份职业最珍贵的馈赠,是让我们得以突破生活的平行时空。六年里,我曾在疫情最紧张时走上空荡的街头,记录值守人员的坚守;曾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见证特色产业如何点亮乡亲们的笑脸;曾坐在困难群众家中,听他们诉说生活的艰辛与希望。这些密集的时空切换,让我逐渐读懂高邮这座小城的生命脉动。
记者节前夕,我重新翻看入职时写下的第一份采访笔记,稚嫩的笔迹里满是对“铁肩担道义”的想象。六年过去,褪去了浪漫化的想象,沉淀下来的是对“记录”本身的敬畏。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但更懂得真正的力量来自我们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本身具有的生命力。
前行路上,愿自己永远保持初入行时的那份敏锐与感动,在快与变之中守护慢与常,在众声喧哗里保持清醒的倾听。作为基层记者,我的笔或许轻微,但愿意始终朝向真实;我的记录或许平凡,但求不负所见的每一个珍贵瞬间。这,就是我对记者这个身份最朴素的理解,也是我在这个记者节最深的感悟。
以专业立言 用温度传情
□ 曹意杨

董卿曾说:一个好记者,也是一个好主持所必备的,除了我们所说的态度、速度、温度之外,还有一个角度。扎根行业十余载,每一年的经历都沉淀为收获,每一次实践都推动着成长。
镜头是镜子,更是窗口。十余年间,我播报过数百档节目,完成了从“背稿机器”到“故事译者”的跨越。刚入行时,我把“念准每字、卡准每秒”当作终极目标,对着提词器机械输出;后来渐渐懂得,播报与采访从不是单向传递——隔着屏幕,语气起伏、眼神落点,甚至细微的停顿,都是与观众的无声共鸣。就像前段时间就江淮方言采访朱延庆老先生时,朱老的讲述妙趣横生,我和同事力求内容通俗接地气,短视频播出后勾起许多人的乡愁,也让我真切体会到“让稿件活起来、让观众懂内容”的意义。
“准备”是底气,“应变”是功力。多年前一场直播访谈,嘉宾因紧张中断对话,我僵在镜头前大脑一片空白,最终靠导播提示才勉强圆场。如今再遇意外——信号中断、台词卡壳等,我反而能笑着化解:“看来今天的话题太精彩,连设备都想多留会儿。”这些年经验的积累,终究成了镜头前“稳”的底气。
最初几年,我也有过摇摆、焦虑,甚至累到落泪。但我天生带着“上台即投入”的执拗:前一分钟或许还被烦心事困扰,可只要摄像机的红灯亮起、演播室的灯光铺开,或是看到台下观众期待的目光,所有情绪都会被抛在脑后。一握话筒、一开口,心底便会涌来满溢的力量与愉悦,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十余年来,我见证着高邮的发展:连续八年主持湖上花海文化旅游活动,推介高邮大虾、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参与旅游美食节采访,报道房交会、丰收节、高铁开通、招商引资等重要时刻。我的工作,不仅是记录,更是用镜头与声音,让更多人看见高邮的变化,鼓舞大家共同助力家乡建设。
“被记住”的从来不是身份,而是价值。前不久,在一家甜品店,老板娘凑近看了看我:“姑娘,你是不是《宝贝呱呱叫》的杨杨姐姐?我女儿以前总喜欢看这档节目,说你特别亲切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观众的“记得”,远比奖杯更珍贵;那些不经意间传递的力量,早已悄悄注入他们的生活里,这便是工作最动人的收获。
除了主持与直播,这些年我还积极参与重要题材专题片的出镜,也收获了一些奖项。回望来路,进步离不开领导的教诲与团队的协作。
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真挚与热情,以专业为笔、以温度为墨,尊重每一个声音,温暖每一份期待。
纸船逐光 墨映初心
□ 胡文君

六年前,我从编辑转身为全媒体记者。彼时的我,恰似一只被推入湍急河流的纸船,兴奋与忐忑在心底交织。兴奋的是,终于能走出文字编辑室,亲身踏入新闻现场的炽热与鲜活;忐忑的是,深知记者是“全能型”的岗位,采访、拍摄、剪辑、出镜缺一不可,我能否扛住风浪、稳稳前行。
六年间,我这只“纸船”渐渐褪去初驶时的忐忑,以镜头为桨,划向千家万户。两千多个日夜,是挑战,是机遇,更是一段从“幕后”到“台前”的蜕变。
成长的答案,藏在每一次“怕做不好”的坚持里。2023年5月29日,融媒体中心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我很幸运地与宰蓉、韩磊两位主任结为师徒。起初,我跟在师傅们身后,把他们提问的技巧、观察的视角等装进笔记本。真正的试练,始于第一次独立拍摄公益短视频《热·爱》。在单位领导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接下任务。采访卡壳、拍摄素材模糊、同期声与素材乱成一团,挫败感几乎将我淹没。好在经过反复打磨,最终作品引发观众共鸣。我忽然明白,记者的蜕变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每一次笨拙的尝试里,慢慢学会倾听、抗压,让镜头里的故事有了灵魂。
如果说《热·爱》是“跟学”到“独担”的破茧,那么《高邮非遗系列》短视频,则是我从“记录”到“策划”的跨越。2025年初,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我和搭档乔智挣脱“单纯记录”的惯性,锚定“非遗正青春”的核心主题主动策划。把宋文联剪纸的“诗韵”、杨庆龙扎灯的“星河”、尹波根雕的“灵韵”等都纳入叙事框架,亲自出镜走访,沉浸式体验。短视频一经推出便收获众多好评,高邮非遗迅速出圈。
如今,我的镜头愈发聚焦于“温度”——中秋时,我们对着临泽水晶月饼的老作坊按下快门;9月3日大阅兵,我们的镜头聚焦孩子们的眼睛;在“传承方言”的选题里,朱延庆老师的乡音让镜头满是亲切……短视频发布后,评论区里满是“儿时的味道”“少年强则中国强”“熟悉的乡音,想家了”……这些留言让我坚信,镜头让城市的温度有了呼吸——是月饼里的牵挂,是少年眼中的崇敬,是乡音里的归期。
这六年,职业幸福感从未如此真切。奖项是认可,但更让我热血沸腾的,是职业理想在一步步落地:我的报道或许能推动一点微小的改变,或许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一束光。这份职业获得感,让我愈发坚定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