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8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本次人代会开完我就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回家,从今天算起还有整整一周,包括7年插队在内42年的职业生涯真正进入了倒计时。奇怪的是这些天居然没有一丝倒计时的感觉:照常提前上班准时下班,该说的说该笑时笑,还牵挂这期待那,还这个建议那个思路的……旁人看来还以为是境界高,其实是难以摆脱原有生活轨道,或者说是对即将面对的人生转折的刻意回避。
惯性是很厉害的。42年天天上班,天天被领导、被安排做这做那,说这说那,一旦没有人安排,还真不知是个什么生存状态。既然想不出,那就不想了,权且当作又一次转岗吧!
先后转过好几个岗位,从农村到机关,从这个部门到那个部门,后来又到领导机关。每次转岗,几乎都是上午谈话,下午到新单位上班,该干啥干啥,没有过渡,更没有窝家里休整几天的。习惯了上班,习惯了做事,习惯了被安排。
想通了退休其实也就是一次转岗,不过是转到家里而已。想做事仍然可以做事,这个本质没有变。看过许多成功人士的事例,不少人的精彩是在退休之后,是在自己的兴趣领域而非职业或专业领域。这些人的成功于我是诱惑,更是榜样。
转岗到家里,无需再坐班,不再有人管,可以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胜过在职时的。当然事情也有另一面,没有约束,没有刚性的任务,既可能自由发挥从而挖掘最大潜能,也可能是惰性自由滋长,时间全被空虚所充填。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没有为你服务的帮手,没有光环,没有熟人社会所必需的知名度,没有了你一直在享受却并未在意的资源,一下子能适应吗?
想起前几年曾与人调侃说,退休后在家里布置一间办公室,周一至周五按时到这间屋子“上班”。虽是笑谈,现在想想,为抵御退休后的懒散,模仿在职时的空间和时间,有规律有目标地过好每一天,不失是个法子。上网、跟帖、看资讯、写博客,排出阶段性阅读和写作的计划,一件一件地做,一天一天地过,这也就与上班差不多了。曾写过30篇10万字回忆插队生活的“下乡记”,有朋友建议接着“下乡记”再写“上城记”,争取出一本《下乡·上城》的书。出书是高看我了,不过这个记那个记还是有些素材好写的。除了墨守成规坐“办公室”,很久以前起过做志愿者的念头,想像着到边远山区(哪怕本地边远农村)的小学支教几年,灌输人文精神,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幻想因自己传播的星星点点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也想过上网自荐,到外地公司打工几年,亲身体验当今工人阶级状况,体验公司最希望的是什么样的政府。职业生涯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是与企业打交道,我自以为“想企业之所想,做企业之所需”,实际如何呢?
到如今真的面临退休,却心如古井,没有一丝涟漪,不知身将何属;只是笼统地想着:总之不能浪费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退休后尤其如此。决不能将它当作廉价消费、随意打发的资源。
最近读到周瑞金谈退休生活的一段话,讲得很好,很有启发。周瑞金是名噪一时的“皇甫平”,虽是“大大的”名人,退休十年也感觉寂寞。老周慨言,十年成“剩闲”(圣贤的谐音,取“剩余的闲人”之意),人走茶凉总难免,要喝热茶只能自己烧。这十年,他自言烧热了三壶茶,其中一壶是转战网络,激扬文字,跻身所谓的新意见阶层。他常怀一颗退而不休的心,他说“我还年轻,还能烧热茶喝呢”。
在班时我不太喝茶,要喝也多是白开水。受周瑞金启发,退下来也要自己烧茶,给自己烧一壶热茶。至于是碧螺春还是铁观音,是功夫茶还是袋泡茶,那就相机行事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