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8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大淖人物寻访录之三
金秋大淖河边,菊花是“景”,菊花有“情”,疏疏密密,袅袅婷婷。住在永安巷祖屋旧址的王蔚如,乐天知命,安逸文雅,勤快悠然地描绘着年近八旬的“夕阳红”风景。王二留给“老巴子”王蔚如的是异秉、善行和温饱无虞的家境。
王蔚如小时候喜欢听说书,比其父听得多听得杂。王二同儿子讲过有关“大小便分解”的情节,说的是一个妓女从良的故事。有个妓女在一次迎会的时候被人猎艳又奚落后,求问算命先生。算命人不仅查问其内八字、外八字,还让她进房间解手,听得出她是大小便混解,便指点她必须“大小便分解”,为此,就得“憋”。后来,那妓女如法“憋”练,从良成功,夫荣妻贵。王二将这件俗闻从家里讲到家外,还身体力行,养成此习。王蔚如听过若干回说书,从未耳闻,想想也决不是其父能够编出来的。
在大淖河边,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民众与沙鸥、白鹭为伍。鸟儿可能精灵似地飞回追逐它的栖息故地,而这里的平头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从大淖飞出去,然后再“锦衣还乡”。王二发迹以后,决心让五儿子王蔚如上月塘小学、读邮中初中,成了大淖河边学历最高的文化人。东大街的连万顺小老板连登寿当面戏言,你是大淖河边的“状元”了。可是,王蔚如的学业难以为继。本来已看过不少古典名著的他,依然是嗜书如命。每当放学回来,他要走门串户地送货,飘着葱香和麻油香的食物远不如书香诱人,但是送菜的事,父命难违,不愿做也得做。晚上,在已开的半爿店里留守,有人敲门买熏烧,他还得将切好的菜从门板上开的洞子送出去,如此日复一日,身上自然多沾了熏烧味,有时白天也忙得不停,辍学后他只好望人兴叹了。
诚然,王蔚如决不是一个只看“闲书”消遣的后生。王二的精业的理念和价值,待人的热忱和厚道传承给王蔚如,让他在担当“小桥挂面”这一名牌掌门人时风光了头二十年。吃惯“小桥挂面”实质是“王五挂面”的文化人上调到省城后,年年要人带它到宁食用,王蔚如被人恭称为“五爷”,内行人夸“五爷”的挂面像昔日的跳面有筋道、口感好,拈几根挂面在手,摇面不断,弯可成90度。后来,王蔚如声名鹊起,被有的单位挖走,匆匆忙忙干了三年,年岁大了才歇手赋闲在家。如今,他不是退休的人员,但有一个安谧、幸福的家。他的大儿子是高邮某局的副局长,也成了写论文、调查报告上国家级杂志的写手。大儿子知道其父爱看书、尤其喜欢汪曾祺的书,一本乡土读本《梦故乡》,他翻阅了很多遍。偶然有人想找汪文中“游女拖裙俗渐南”,他说,不在汪老的小说、散文,是在汪老谈写作会的文章中。他还能对其随遇而安之类的理念表明个人见地,超越了俗文化的层面。只要有这类书,儿子都要送过去,让其父先睹为快。王蔚如与续弦的妻子、女儿、女婿住在一块,支持晚辈做蒲包肉在人民路一家药店前销售,听说女婿因常年切肉,大拇指、食指、中指有些畸变,他心疼地抓住女婿的手左望右望,满嘴的关爱,让在旁看闲的人也心动。六七十年前王二在保全堂前设摊从业,如今,他的孙辈又在“大德昌”药店前设摊延续祖业。这已不是历史的闪回。王蔚如小时候作为王二的“老巴子”可以出入汪家大院,也在汪家花园玩过。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曾送过王二一套“春夏秋冬”的四幅条,王蔚如对秋菊印象特深。汪菊生画的秋菊不像花园里的色彩缤纷,但生机蓬勃、楚楚动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