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口误的尴尬

2010-12-28 00:00:00    作者: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我曾在随笔《秘书趣事》中谈及工农干部读错字弄得啼笑皆非的事,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作悼词,把“享年”读成“亨年”、把“永垂不朽”读成“永垂不巧”,让人怎么也笑不出来。可能那是时代的产物了,应当成为历史,也不值得当笑料谈及了。

人类进入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人们的文化水准也在水涨船高。文盲已成为历史。然而,白字大先生不乏其人。殊不知,央视国嘴还时而出现口误,多才多艺的春晚主持人也有“黑色三分钟”之说,诸如某君将《军嫂上岛》中的军嫂介绍成“军人的丈夫”、把“中央电视台”说成“中央气象台”等等,足以说明做名人难、当央视主持人也不易,极易犯言多必失的低级口误,对此,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

近来,一位朋友与我交谈中向我诉说心中的不悦,在喜庆宴会上经常遇到司仪读错字引发的尴尬。这位朋友可以说是县城卫生界名人,尽管不可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可算是熟人不少、名气不小吧。同事、朋友家有喜事请他,出于应酬他经常送上花篮前去祝贺,有时莅临现场捧场,他的名字中有个字为“珩”,时常被喜庆司仪读成“衍”。有时与他同桌的好友竟问,你改名都不告诉我一声,不够义气吧,时常弄得他很尴尬,有苦说不出,总得费一番唇舌作解释。他愤愤不平,外地来的司仪把我的名字读错了还情有可原,然而本地熟悉我的司仪也把我的名字念错就令人郁闷了。这事勾起了我多年的联想:某市主要负责人蹲点在一个乡,可以说经常与该乡党委书记见面谈工作,可是在年度三级干部表彰大会上,竟将这个乡党委书记的名字中的“烨”读成“哗”,令人疑惑不解。

细细品味起来,无论是工农干部读错字,还是央视国嘴出现口误,都不足为怪,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言多必失之故。然而,不可原谅的是,当今吃文化饭的人,更应注重语言文字规范,注重职业操守,在公众场合经常出现口误,可能不是文化水准问题,而是不够严谨所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