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第一次喝三鲜汤是在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一日的中午。那年五月十一日是我满十岁生日,一大早吃完早饭,我正挎着书包准备去学校读书,只见母亲急急忙忙从锅屋里出来,她从胸前围腰布的口袋里掏出一只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的手里说:“乖乖,今天是你十岁生日,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学习进步,长命百岁。这只鸡蛋特为你煮的,带在路上吃,不要让你哥哥妹妹他们看到,让妈妈为难,家里只剩一只,其余几只已经被我兑换成酱油、食盐贴家用了,你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做顿三鲜汤给你喝。”
“三鲜汤”,多么诱人的字眼,听了让人馋得流口水。我从没听说过,更没喝过,所以非常渴望能喝到三鲜汤,尝尝什么滋味。在放学的路上我与几个同学说:“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妈妈答应中午做三鲜汤给我喝。”他们好奇地问我:“三鲜汤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好吃好喝呗,要不然怎么叫三鲜汤呢?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中午放学一到家,赶忙把书包放置在主席台大柜上,直奔锅屋里去,只见妈妈忙这忙那的,我左瞧右看妈妈已经做好的几道菜,不知哪道菜是三鲜汤,这时只见妈妈从锅屋里走出来,左手拿了只大碗,大碗里放了点酱油、味精,右手提了个保温瓶,打开瓶盖往大碗里倒了大半碗开水,用一双筷子不停地在碗里搅拌来搅拌去,最后滴了几滴菜籽油,三鲜汤就这样制作成功了。中午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我不解地问母亲:“你答应给我做的三鲜汤呢?”母亲微笑里带点苦涩地说:“放在你眼前的就是三鲜汤。”我发愣了:“什么?什么?”这哪是三鲜汤,明明是酱油兑点白开水,外加点味精。
后来我才明白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吃上顿愁下顿,哪里还有什么汤啊油水的,五谷杂粮能把肚子填饱就算天之一号了。
从那以后,我们家饭桌上就把三鲜汤作为一道主菜,隔三差五母亲就给我们来一顿。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变化,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三鲜汤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老三样”发展为后来的:酱油、味精、虾籽、生姜,再在汤里头撒上点大葱或大蒜叶子。开始我对它很陌生,后来发展到爱不释手的地步,每星期都让母亲给我做上顿把顿。
记得上高中时,刚好遇到放暑假,班上有几个同学约好要到我老家董潭村芦苇荡里来玩,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到后很高兴也很支持我,我并与那几位同学炫耀地说:“到我老家让我母亲亲手给你们做顿三鲜汤喝。”
第二天,母亲老早就起床了,拎着菜篮子在我家房前屋后摘了几条黄瓜、瓠瓢,挖了几根大蒜头,拔了几棵大白菜,买了几条虎头鲨,炖了一碗鸡蛋羹,汪了一碗豆腐,做了一大盆三鲜汤。中午吃饭时几个同学喝到母亲制作的三鲜汤,个个交头接耳地说:“味道不错,好汤好喝,味美味鲜。”这时只见母亲站在一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