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亦师亦友 情深似海

2010-11-15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读张国华《汪曾祺传》

网上淘书,偶然得一本张国华著《汪曾祺传》(200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甚为惊喜。一是因为汪老传记,凡与先生有关之书鄙人皆设法得之;二是张国华其人闻所未闻,见其为先生立传令人向往一睹。不日书至,装帧高雅,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连夜读罢此书,感慨颇深:汪老风骨跃然纸上,亦师亦友深情似海,好一部图文并茂、情理并重的传记!

张国华先生是湖南湘阴人,年过半百,事业有成,擅版本目录学、文字学、琴学、文博及书画。尝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师从汪曾祺先生,故称与先生有师生之谊。1992年,张国华在首都师范大学一个文学会上认识汪曾祺,后来至鲁院研修多次听汪老讲座。1994年4月,张国华特地拜访汪老,透露了其要写汪曾祺传的想法,汪老推辞,“我是不值得一写的。”后来在其执着要求之下,汪老允之,并嘱咐他,“传记不一定要很长,要有思想,《普罗米休斯传》是写得很好的。”张国华向汪老索取了一些资料和手稿,还给他拍了一些照片。1997年,张国华将传记中的一些章节寄送给一家杂志社,编辑要求其请汪老过目,汪老因在外参加笔会之故未能及时看到。这年5月份,张国华带着资料去乡间创作传记,至月底返城方知汪老仙逝噩耗。张国华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一家书店,一位女营业员告诉他:“汪曾祺在《南方周末》上再也没有文章了。”可见汪先生在普通读者心中分量。

《汪曾祺传》一书可谓情理并重,全景地展示了汪老的一生,尤其是他的文艺生活。全书没有采用一般的传记体例,而是用了散文、随笔的形式描写了汪老淡泊而又瑰丽的一生。全书的主体便是二十五篇专题文章,大体按照编年的顺序排列,如写童年有《故乡高邮》《元宵家事书香门第》《基业》《韶华岁月》等四个篇章。其中描述的很多细节,令人赞叹——一个从没有来过高邮的人,能把这个里下河小城描写得这么生动,能把握汪老生活很多细节,可见他查阅了多少资料,研究了多少汪老的文字,其用心刻苦可见一斑。

殊为难得的是,《汪曾祺传》中有大量的汪曾祺书画作品,这让这本传记显得闲适而优雅。许多传记读来总是中规中矩,严肃得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张国华的这部传记不是这样的,这也正合了汪老“要有思想”的遗愿。汪老一生散淡优雅,从不会露出刻板的面孔,他的传记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读罢此书,我便萌生联系张国华先生的念头,先在网上找,后来根据蛛丝马迹通过电话辗转联系上了先生。他语调高亢,谈到汪老很是激动:“我是汪老的学生,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我们是有缘分的,在这个世风浮躁的世界里只有汪先生和他的文字是宁静的……”

张国华用了20天时间就写完了汪老的这本传记,时间仓促之中文笔不足之处也属自然,他的执着和文字令我们感动。他为“汪迷”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研究材料,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管怎么样,感情是真实的,态度是诚恳的,有些材料和内容是鲜为人知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