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 00:00:00 作者:俞传忠 来源:今日高邮
二○○三年五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开工。我的家乡位于三阳河畔,作为东线源头,首先面临着大规模的拆迁。我家的前后六间老屋也在搬迁范围内。
说起老屋,那可比我爷爷的岁数还要大呢。听爷爷讲过,当年新四军曾借过老屋的两扇大门搭过浮桥。记得小时候,母亲夏天把棉衣拿出来“晒伏”时,我们在大橱柜抽屉里,总看见一个牛皮纸包的纸包。父亲每次把它拿出来照一下太阳,出出气,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原来里面是五大本《俞氏家谱》。父亲怕我们手脏总不许我们碰。他一页页地翻给我们看,其实那时这些泛黄的线装文言大书(没有标点符号)我们根本就看不懂,只听父亲说,我们俞家的祖先是由苏州阊门一带迁移过来的。家谱里面还夹着一张有点残缺、纸质和字迹都褪了色的厚纸。父亲说,这是传过几代人的清朝老屋的房契,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房产证吧。
记得拆屋那天,弟弟又是摄像又是照相,把门前的老街、家里的老屋都永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请了好几位瓦匠和杂工,花了三天时间把老屋拆了,我们领取了拆迁费,国家安置了建房土地。杂工从母亲房间搬家具时,在古式大床下面发现了一只瓦罐,问母亲里面是什么东西,还要不要?母亲把正在忙着搬家的我叫过来,对我说:“你把瓦罐拿过来,这是你当年出身时的衣胞,那时生养都是接生婆来家里接生的,接生婆都习惯把它放到床肚下面。”我打开瓦罐盖子,四十多年前的衣胞在罐底还隐约可见。人们常说,衣胞之地,这古镇、这老屋就是我的衣胞之地啊。
四十几个春夏秋冬,我在这座古老的院落里,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上学工作,取妻生子,平凡而充实地生活着。在这简陋的老屋里,我追寻着文学的梦想,从第一首小诗在县报上发表到出版个人诗集,从向县广播站投稿到文艺作品在省台、中央台播出,老屋深深浅浅地记载着我前行的足迹。一九九二年五月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北京参加“中国诗星”创作笔会,结识了众多的文朋诗友,拜见了楚辞专家文怀沙、诗坛泰斗艾青,游览了长城故宫,领略了外部世界的风采。
如今住进了装修一新的新居。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三阳河沿河风光带和车水马龙的街市,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的衣胞之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每当夜晚在桔黄的台灯下读书写作,听着妻儿熟睡的鼾声时,我时常想念老屋,想念那些虽不富裕但幸福和谐的日子,想念过去那些我们成长的岁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