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姜文定《秦邮书法集粹》阅后
近日,姜文定先生的新作《秦邮书法集粹》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发行。我于书法是门外汉,但作为文定身边的朋友之一,对他编著此书的初衷、构想以及搜集资料付出的艰辛等,都有所了解,并且有幸先睹为快。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之说,书法成为古才子们不可或缺的才艺之一。文人相聚,往往以诗词唱和、泼墨挥毫为乐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浙江会稽任职期间,邀请众多名士聚会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乘酒兴挥毫作《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为高邮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墨宝,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坡仙苏东坡对高邮情有独钟,一往情深,曾先后五次过访高邮。特别是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与秦少游、孙莘老和王定国登上城东高岗,载酒论文,一时四贤雅集传为美谈。清嘉庆年间高邮知州师亮采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功底、且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他深感文人相聚而不留下墨宝往往被视为缺憾,而名胜古迹没有名家书法碑刻,就好比画龙没有点睛,缺少应有的神韵。四贤雅集文游台应该与兰亭之会一样,留下古文人的墨宝。师太守遂萌生镌刻秦邮碑帖的念头,并身体力行,使秦邮碑帖在其任期内告竣。如今,盍簪堂内的秦邮碑刻已经成为文游台最具价值的文物。因文游台而后有秦邮碑刻,而秦邮碑刻又为文游台增辉添色,台与碑刻相得益彰,辉映古今。而由高邮文化工作者编辑出版的《秦邮帖》、《秦邮续帖》也成为文游台中最为游客们钟爱的书籍之一,历久而不衰。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作品,绝非《秦邮帖》、《秦邮续帖》所能包容。高邮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7000年灿烂的文明薪火相传,龙虬庄、古邗沟、天山汉墓,还有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明盂城驿、清典当铺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高邮自古地灵人杰,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恰如秦少游诗云:“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高邮也是一片令人神往的热土,吸引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流大家,四贤雅集不过是一个缩影而已。文定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高邮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成果颇丰。他深感历代名家留下的书法作品灿若星海,美不胜收。仅仅满足于《秦邮帖》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及时发掘、抢救、整理这些书法珍品,是我们这一代高邮文化人的职责所在。
阅读、欣赏《秦邮书法集粹》,我有这样的感觉:书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作为书法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可圈可点,但是它们的价值造诣超出了书法作品本身。当我们从文定先生简要的介绍了解到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即它们与高邮千丝万缕、形式各异的联系时,自然会感受到每一件作品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感觉它们是高邮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有形的、厚重的载体。《秦邮书法集粹》辑录的作品,时间跨度很长,收录书家对象广泛。有七千年前的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片刻画文字,有为世人仰慕的“宋四家”之苏轼、黄庭坚、米芾,有高邮秦观、秦觌兄弟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有宋代的赵孟 ,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士祯、阮元和魏源,还有近当代的名家、大家郭沫若、刘海粟、沙孟海、王遽常、程十发、林散之、萧娴、汪曾祺和范曾等,可谓是大家、名家荟萃,众星云集。他们的墨宝堪称书中上品、精品、珍品,同时又是高邮文明史的一个有力佐证。人们常说,高邮上下七千年,风物贯古今,代代留胜迹,从这些书法作品中亦可见其一斑。而唯其作品历史跨度长,收录书家范围广,已经远远超出了《秦邮帖》、《秦邮续帖》所涵盖的范围,这无疑增加了作者编著的难度。而作者为之付出劳动之艰辛和不易,使我们不难窥见作者热恋高邮文化的那颗拳拳之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