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拆不掉的大淖

2010-08-10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我决定要去看看大淖,那天天色阴沉,走着走着又下起了雨,大淖巷里虽然有很多人热情地招呼着,但是我觉不出其中的热闹,换句话说我觉得有些哀伤的意味。

我们站在一堆垃圾上,就像是站在荒芜的历史之上——大淖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是有些荒凉与芜杂了,尽管它拥有汪曾祺和《大淖记事》。老吴在大淖边长大,他告诉我哪里是大淖,哪里是小淖,可是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一眼也看不周全,眼前的大淖就像是一个老境颓唐的长者,令人心酸。在《大淖记事》里她是那么的清新美丽:“……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汪曾祺的生花之笔终究是敌不过岁月之刀的剐割,那个如面容姣好的巧云一般的大淖变成一个垃圾满堆的角落。尽管人们都知道她是汪曾祺的大淖,是文学的大淖,可是她似乎只能淹没在生活和记忆里,一切又似乎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我之所以要急切地来看大淖,并不是因为我突然爆发了什么情思,而是因为我知道我再不来,她将被“拆”这个字带走,我的到来对于我和大淖而言不是相逢而是诀别。人们也是好意,要整治大淖河,但是我觉得这种变化不过是形式上的改变,大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纯美的人心,因为这泊水里蕴含了太多的承载。

大淖有故事。万余字的《大淖记事》里讲故事的笔墨不多,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大淖的风俗人情,很多人说这是汪曾祺的风格。其实,大淖就是平淡充实的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你也没有办法用小说的笔法和标准去改变她。她就是一泊水,她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平淡中有情趣,情趣中又有苦涩,虽有涟漪却不至于波涛汹涌,因为她只是“一片大水”。巧云和十一子的相爱虽大费周折,倒也符合“好事多磨”的常理,只是在给十一子灌尿碱汤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她尝到的是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令人唏嘘,汪曾祺写到这里的时候也掉下了眼泪。大淖的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在继续,大淖也就是有故事的,大淖是拆不掉的。

大淖有烟火。如今的大淖边上仍有生生不息的烟火。烟火这个东西不过是烟囱里冒出来的废弃物,可是比文学的“美丽”生命力强。烟火养活了人,人也就让烟火经久不熄。这烟火好像还是《大淖记事》里飘出来的:“……到太阳落山,又都像鸟似的回到自己的窝里。于是从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飘出带点甜味而又呛人的炊烟(所烧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湿的)。”大淖边上的这些住户原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多少年之后他们留在了大淖边上,不再愿受游走之苦,除了乡音之外,他们活脱脱地成为“大淖边上人”,他们穿着拖鞋去买猪头肉,回来告诉子孙哪边的猪头肉最香,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乐于生活在这里,大淖是拆不掉的。

大淖有人情。《大淖记事》里的人是“风气不好”的: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为此,汪曾祺说,“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大淖里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情感,他们从四方而来萍聚在这泊水上,什么时候飘散没有定数。也许他们会成为大淖河边一棵定居的巴根草,也许只不过是随风飘走的芦穗花,他们的来去都只不过为心里的情。今天,活在大淖边上的人们心里会不会想起故乡,亦或者那些离去的人们会不会还记得曾经的约定,大淖都会成为这些可能的落点,所以大淖的水流在人心里,是拆不掉的。

大淖其实也没有被拆掉,时代给他穿上了新衣,这是时代的合理。我想,在大淖人的内心一定还记忆着一个没有被拆掉的大淖,那里有芦荻的飞絮,有锡匠劳作的叮当作响,有巧云如花的笑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