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3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开篇第一句话便是:“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 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季 民的人物原型就是王陶民,这一点没有什么疑义。王 民是高邮的文化名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担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等职,以其在书画、篆刻等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扬名沪上,享誉海内。新近出版的《点击高邮》一书中,陈其昌先生在“画坛大家王陶民”一章,对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作了较为简练而精当的介绍。高邮蝶园广场的名人园中,依据汪曾祺的小说,塑了王陶民和叶三的玻璃钢塑像。而对王陶民的大哥王荫之,一般资料只是作为王陶民的陪衬,顺带作些介绍而已,未能将兄弟二人并称,这似乎失之偏颇。近日,上海的一位朋友向我提供了《锡山旧闻》上几则关于高邮王氏的资料。其中一篇原载于1932年10月14日《新无锡》,标题为《书画王湖山留手迹》,作者龚震寰。报道称:
高邮名书画家王荫之先生,名画家王陶民先生昆仲,来锡小驻,暂寓公园饭店。月初,杨翰西先生邀请二君游览鼋头渚,荫之先生题长堤上迎湖牌楼曰:“到此忘机”四字。又题荷塘上小亭匾曰“藕花深处”四字。陶民先生题飞云阁下临湖小亭曰“雪浪亭”。又重阳节荣鄂生先生请二王昆仲登小蓬莱仙馆,荫之先生赠联云:“此地若登仙,说甚么方壶圆峤;今朝且行乐,莫辜负明月秋波。”
陶民先生赠联云:“一湖烟水横空,波平鼋渚;九日登临到此,醉看龙山。”写作俱佳,技擅三绝,岂可以书画二字分限二君哉。?
报道中称呼王荫之的头衔是“高邮名书画家”,而称王陶民为“名画家”。看来兄长王荫之的书与画皆有较高造诣。报道后面还作简要介绍说:
王荫之于1919年始担任了4年的天台县长,是高邮籍著名画家王陶民的胞兄。王荫之是一位学问家、书法家。无锡太湖“鼋头渚”三字就是他留下的墨宝。《天台治略》便是王荫之告老还乡后在高邮宅中所写的回忆录。
不仅如此,王荫之还是王陶民走上艺术之路的引路人。陈其昌老师的文章介绍说:王陶民从8岁起就开始临字学画,但是真正将他引上艺术之路的还是他的大哥王荫之。王荫之曾担任过天台县知事和山海关关长等职,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且以书法扬名。王陶民真正和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岁到北京大哥家以后。王荫之专为弟弟聘请了一位清宫画师,在北京两年多时间中,王陶民师从大哥王荫之等名师,为日后艺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报道可知,王氏兄弟去无锡“小驻”期间,正值金秋时节。月初,杨翰西先生曾经邀请他们同游鼋头渚。杨翰西,名寿楣,别号静斋,是无锡一位知名士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光绪三十年随清廷驻沪电政大臣吴重熹办理电政,并以从九品衔兼理无锡电报支店(即电报局)。第二年因办理秦、晋赈捐政绩显著,被保举为道员。光绪三十四年曾受两江总督端方委派,赴日本考察陆军军制,回国后写成《考察日本陆军纪略》一书。宣统元年(1909)任北京陆军部一等检察官,后又兼任陆军部宪政筹备处帮办。辛亥革命后弃官回无锡,集资创办了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电话的创始人。后又集资创建了溧阳、太仓两地的电话公司。
到重阳节,王氏兄弟受荣鄂生先生之邀,登小蓬莱仙馆。荣鄂生,别号思庵,也是无锡一位较有影响的乡绅、实业家。二、三十年代,曾经兴办面粉厂、纱厂 ,创办电灯公司,还兴办公益学校、兴修路道桥梁,造福乡里,在地方有着很好的口碑。杨翰西、荣鄂生两位无锡知名士绅先后陪同王氏兄弟游览风景名胜,地方报纸作专门报道,亦可见当年王荫之、王陶民兄弟二人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好客的无锡人盛情款留了王氏兄弟,作为回报,兄弟俩也为无锡的秀美山水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当然,杨翰西先生邀请王氏兄弟游鼋头渚,也表现出了他的精明。1933年10月5日,《新无锡》曾经发表锡山通讯社的一篇通讯《鼋头渚游记》。从这篇游记我们得知,杨翰西虽为一位实业家,但作为一位有识之士,他也致力于打造无锡的旅游以“吸引外埠人士之金钱”。鼋头渚即“由杨君翰西经营,历年所费金钱心血,不可数计,各地方人士莫不知有鼋头渚”。此前鼋头渚方初具规模,尚没有蔚为大观。杨翰西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也不忘邀请名人雅士留下墨宝,可谓硬件软件同时并举,相得益彰。在鼋头渚,王荫之为长堤上的迎湖牌楼题写了“到此忘机”四字,意为游人到此凡念顿消,超然世外。这块匾额至今犹存,成为鼋头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还为荷塘上小亭题写了“藕花深处”的匾额,与情景也十分切合。王陶民则为飞云阁下的临湖小亭题写了“雪浪亭”匾额。游小蓬莱仙馆,王荫之、王陶民分别题写楹联一副。对此这位记者先生有感而发,评价说:“写作俱佳,技擅三绝,岂可以书画二字分限二君哉。”感慨王氏兄弟楹联文辞优美,令人拍案叫绝。报道标题虽然以“书画王”相称,但又深感二人的才华岂是书、画二字所能囊括的!
王氏兄弟无锡此行风流雅事远不止于此。1933年6月21日《锡报》刊登了一位名叫辫徒的作者文章《渊庐扇话(五)》。辫徒先生回忆说:“去秋刘师公鲁自吴门莅锡游览,适高邮书家王荫之、画家王陶民昆仲作客锡地,余乃邀宴刘师公鲁与王氏昆仲于市肆。”从“去秋”两字可推知与《新无锡》的报道为同一时间。被尊称为“刘师公鲁”者,姓刘名之泗,字公鲁,能诗文,工字画,善鉴藏书画文物。本为安徽贵池人,清末随父刘世珩来苏州住沧浪亭畔的大太平巷中。其祖父刘瑞 曾任上海道台,祖孙三代皆以收藏闻名于世,被时人称为“贵池刘氏”。特别是其祖父所藏精品甚丰,有资料称其“藏品山堆海 ”。刘公鲁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格怪异的文化名人,因辛亥革命后仍留着长辫子,被人戏称为“刘大辫子”。酒后众人诗兴大发,辫徒抓住机遇,拿出扇子求取墨宝。三人也不推托,就以酒楼相聚为题,你来我往,先后作诗联句:
同作梁溪客,相逢倍觉亲。(公鲁)
湖山谁是主,樽酒有前因。(荫之)
谈笑留馀兴,挥毫乐写真。(陶民)
诸君尽年少,愧我白头新。(荫之)
客里喜逢君,清淡已乐群。(荫之)
何时重聚首,相与细论文。(公鲁)
今夕一樽酒,此心同活云。(陶民)
会看作狂草,笔底扫千军。(公鲁)
落款时间为“壬申十月七夜”。题诗毕,王陶民又即兴作《酒楼吟罢图》一幅。辫徒对王陶民之画极为赞赏,称其“落墨潇洒,风格脱尘,诗画璧合珠联,难能可贵,精品也”。
行文至此,我萌生一个想法:高邮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人们熟悉的王念孙、王引之被称为训诂学“二王”;而王荫之、王陶民兄弟二人皆以书画闻名于世,当年在无锡受到较高规格的接待,地方报纸即以“书画王”相称,其墨宝置于无锡著名风景区并且流传于今日。作为高邮人,我们何不顺理成章地将他们并称为高邮的“书画二王”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