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9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第64代孙辈中,有位著名戏剧家、诗人,他就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孔尚任。他写的剧本《桃花扇》与当时另一位著名戏剧家、杭州人洪 写的《长生殿》有“南洪北孔”之称,足见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岸堂、东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尚任是山东人,并未在高邮州县任过职,为何客居高邮?他是戏剧家、诗人,却为何同治水有了瓜葛?还得从他的出道说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康熙南巡视察江淮水利,返京途中路过曲阜孔庙祭孔。时年35岁的孔尚任参与接驾,并以监生身份任侍礼堂讲书官,为康熙及一行随员开讲《大学》,康熙听了很满意,便命孔尚任随驾进京,第二年康熙破格授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康熙年间的国子监既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又是国家最高学府,他从此走上仕途。孔尚任到国子监的次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江淮间因黄水夺淮,海口淤塞,洪灾严重,十村九荒,康熙下旨派兵部侍郎孙在丰到江淮地区治水患疏海口,并命孔尚任随同前往。
孔尚任这次出差江淮治水,一开始他的心情十分愉快,以为这是施展他“济世之才”的机会。他陪孙在丰从淮安、宝应、界首、清水潭、高邮、南关坝、车逻坝、昭关坝、邵伯等一路走走停停现场查看,后又去泰州、东台等地去看洪水入海口情况。作为随员他也随手记录实情和草图备用。不过他绝不会想到的是,此时朝廷内部关于如何治理江淮洪水的争斗几近白热化,闹得不可开交。明争暗斗在于成龙和靳辅之间展开。当年内阁学士靳辅任河道总督,对如何治理江淮连年不断的水患,他主张浚河筑堤,束水攻沙,多开引河,量入为出。具体工程是兴筑若干减水堤,并在堤下开若干开关自如的洞口,洞口外开河渠放水,既为运河减压防止决堤,又可灌溉农田,这本是符合实情造福百姓的好事,但直隶巡抚于成龙却极力反对,他认为江淮内涝是因洪水入海口不畅而致,只要把出海口理通了,内河洪水会自泻不滞。靳辅力争说,统审全局,应先保内河堤坝,若堤坝决口将是洪水千里百姓遭灾。双方争执不下,康熙将二人调回京城当廷辩论。尽管靳辅的方案是对的,因于成龙身后有漕运总督慕天颜支持,最终靳辅被革职,孔在丰是靳辅的支持者,也卷进那场纷争一起被免了职调回京城。孔尚任落个“留守”的差使,在扬州、高邮一住就是三年。
孔尚任留守江淮期间去过许多地方,其中最吸引他、逗留时间最长的便是“柳絮氵蒙氵蒙 扑去舟,江城如画古秦邮”(《秦邮端梅庵至舟》)了。这里的文游台上“吴楚春风何处收,海云连开下江流”(《文游台题壁》)的古音古韵让他流连忘返;这里的隋堤烟柳和“净无痕”、“金满眼”的菜花也让他发出“恰同卧病逢南菊,三月烟波亦断魂”(《秦邮舟中望菜花》)的感叹。更主要的他在高邮结交了一批有识之士,不仅在生活上关顾他,他们可以在驿亭上诗书唱和,可以在船舱里把酒共话,“客愁无赖酒难胜,细话艰辛向友朋”(《元夕述怀》),只有朋友相聚他才体会到温暖。不过,自靳辅被革职,孙在丰被罢免回京起,他的郁闷和苦恼始终没有好转,因为无情的现状同他济世理想之间差距太大。他为治水从京城来到灾区,而面对“俯瞰里外湖,一堤通飞瀑。但见流亡庐,荒础无人扫。何处问游踪,枯骨引鸦噪。登台复登楼,千村哭水涝。”(《登文游台同李松岚、端梅庵、徐夔摅》)的惨状他却无能为力;他是治水的“留守”,每日必须面对官场,但他所见的那些挂着“水部”头衔的官员大吏们,根本不关心洪水走势,不管百姓死活,整天花天酒地,宴请无度,尽情享乐,贪污受贿,官场如此腐败,他的心情能好得起来吗?“为问琼筵诸水部,金尊倒尽可消愁?”(《淮上有感》),至多他发发激愤的牢骚而已。想想也是,处在那种环境中,作为一介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他能做出什么抗争呢,似乎只能用手中的笔来抨击腐败痛陈不满了。
孔尚任是位务实的人,甘心做“官混混”不是他的性格,更不愿同一般官员同流合污,这就注定了他任留守生活的孤独。“有客坐孤船,悄悄犹未已”,“独坐更残江月暗,宦情全似比邻僧”,像古庙僧一样的生活他烦透了,他时时想离开这里。康熙二十九年(1690)他终于获准离任返京。“归计登程犹为信,故人见面转添愁”(《秦邮端梅庵至舟》),启程前唯一难以割舍的便是这段友情了。三年治水经历,他自己如何评说的呢?他在《待漏馆晓莺堂记》中说:“今来且三年矣,淮流尚横,海口尚塞,禾黍之种未插于野,鱼鳖之游不离于室……而庙堂之上,议论龃龉,结成狱案,胥吏避匿,视为畏途。”从这篇短记中能清楚看出孔尚任内心痛苦不安和对朝政的不满。
孔尚任回京城后便淡于官场仕途,聚精会神于剧本创作。历经10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剧本一经问世,各戏班争先排演,一时轰动京师,誉满京城。据说当年康熙不满意《桃花扇》,也许因为孔尚任疏于官场,《桃花扇》出演的次年,孔尚任被罢官,自此归休乡里,而不朽的剧本《桃花扇》却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