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9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种稻,庄稼人一年复一年的主要农活,其操作过程,千百年来竟没有多大变化,然而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却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刚下放那年份,里下河的乡村除部分高田外,大部分都是一熟制的水田,每到冬季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瘦小的田埂横竖其间,零星分散的村庄显得很灰暗、孤独,光秃的树木在凛冽寒风中瑟瑟作响。春节过了不久,生产队就忙着做秧池的准备了,备田、抄三遭、下肥、搁田、做秧池、育种、下种、育秧……
春三月,赤脚踏入秧池,水面上尚有白花花的薄冰,踩进去针刺般地难受,上身穿棉袄下身穿裤头在水田拉田的感受至今历历在目。上世纪70年代初逐步实行“沤改旱”,农活也较以前忙多了,最辛苦的日子当数“双抢”,既要割麦、收菜籽又要忙栽秧,“草杈戴个草帽都算个人”。天不亮生产队长就挨家挨户地叫起床,众人揉着惺忪的眼睛下地拔秧,耕田整地及挑秧是男人的活,栽秧则是女人“义不容辞”的本分。烈日晒、水气蒸、蚂蟥叮、猪粪熏、腰背疼……一个夏天忙下来,手指浸泡得红肿,小腿上的汗毛都褪得一干二净。我们生产队田多人少,每年栽秧进度都落后于其它队,到后来还是由其它生产队调人来帮助结束马拉松式的栽秧活,接着是薅草、推耙、追肥……如此辛苦下来却是五六百斤的亩产。那时的产量虽然低点但米特别好吃,煮起饭来粒粒像珍珠般的晶莹,不用什么菜两大碗饭就吃下去了,当然那时候也不会有什么菜。至今我还记住一些水稻品种的名字,什么农粳58、江西晚、桂花黄……
十几年前,我下派帮扶担任乡长助理期间,却发现农村的种稻比以前舒服多了,秧池虽然还在育,但育种的方法在不住地改进,稻种也在不住地优化,栽秧也逐渐用上了栽秧机,后来又推广撒秧和除草剂,妇女们再不用弯腰栽秧了,也不用薅草了,也不推耙了,收割也部分机械化了,因都分田到户了,生产队长也再不用挨门打户地吆喝。
近年把,我在医院门诊上空闲时和看病的农民兄弟闲聊时得知,现在种稻早不育秧了,也不栽秧了,用的是直播耕植法,将稻种、化肥及农药拌和后直接均匀地撒到田里,然后放水,一两星期后再撒除草剂。……嗨!每亩产量竟也能达七八百公斤。既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你看,从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农民科学家陈永康到现在世界知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们为了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动,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尽了辛劳,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种稻方式的改变其实也渗透了几代人的努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