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2 00:00:00 作者:乔根美 来源:今日高邮
近闻,某市一领导秘书擢升,到下面某县任“一把手”,临别时某领导赠言:“上任时,不期望你能有多大政绩,但有三句话必须牢牢记住:第一句,希望你不要出问题;第二句,还是希望你不要出问题;第三句,希望你千万不要出问题。”领导“耳提面命”,教导可谓“殷切”。领导干部怎样做才能“不出问题”,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近读《廉政准则》,笔者以为《准则》实为从制度上保证干部“廉政”的一味“猛药”、一剂“良方”。
如何使《准则》这味“猛药”药效最大化,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清廉若水,两袖清风,克己奉公,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好官”的形象。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看出,在朝代更迭的斑斓画卷中,不乏留名青史的“清官”:介子推不言功禄、为敖持清致死、晏婴身廉德高、李广身正令行、司马光以俭素为美、范仲淹俭朴好施、于谦清风两袖……他们“出污泥而不染”,博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怀念和赞颂,在人类历史的大道上立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然而,历史上的“清官”讲廉,只是展现其个人的美好德行,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讲廉,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超越了旧时代廉吏个人功利的窠臼。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会发生某种示范效应而为众人接受并进而效仿,因此要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廉洁从政。《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我们要通过认真研读,进而达到: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在内心上真正认同,在态度上真正拥护,在行动上真正贯彻,而且不因时间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褪色。8个方面“禁止”和52条“不准”,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准则》采取“无所谓”,或“无所畏惧”,或“我行我素”,甚至“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的态度,进而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到身败名裂、前程断送之时,则悔之晚矣!如果用权在时间上存在随意性、在对象上存在主观性、在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在程序上存在隐蔽性、在决策上存在“权威”性,甚至为所欲为、滥用权力,虽能扬一时之“威”、逞一时之“能”,最终受损的是事业、败坏的是名声,群众也决不会让这样的干部坐得稳、呆得住、混得长的。
唐玄宗在位期间,有个宰相叫韩林,不但自己勤政廉政,而且经常毫不留情地监督、评点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弄得唐玄宗经常寝食不安,身体也一天天地瘦了下去。有个佞臣趁机进谗言说:“陛下如此劳累,身体一天天清瘦下去,都是韩林这个家伙折腾的,他是居心不良啊!”谁知唐玄宗听后却说:“我是瘦了点,但天下却因此而肥美起来,老百姓都安居乐业,我晚上睡觉也安心啊!”“乡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以“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的信念,“捧给群众一颗心,不拿群众一根草”而赢得了群众的称颂。孔繁森去世后,遗产只有8元6角钱,可生前他那博大的胸怀里,却始终装着他收养的3个孤儿,装着他魂牵梦萦的阿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敢不敢拍胸脯说一句“我瘦了,老百姓都肥了”呢?作为领导干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该以《准则》为警示,不能想着在工资收入之外再去捞点外快,赚点什么好处。须知干部若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因此,领导干部要做事高调,做人低调,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算好“利益账”,“勤耕”方能“富足”;算好“法纪账”,律己方能立身;算好“亲情账”,淡泊方能和睦;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持久。要经常用《廉政准则》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注重培养党性至上的政治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清廉至上的人生境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