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2 00:00:00 作者:史德元 来源:今日高邮
农历的五月,是农家忙碌的季节。此时,端午粽香,栀子花开,随着布谷“咕、咕”唱,知了“叽、叽”叫,秧田里传出的秧歌,便此起彼伏,娓娓动听。现在农村一般不靠人工栽插秧苗了,所代替的是机插秧、水直播、旱育秧,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烂手烂脚过夏天”的人工栽秧历史,已基本一去不复返。但那婉约动听的秧歌,一直在脑海中浮现,在记忆中回荡,有时哼唱几句,顿觉心旷神怡,愉悦惬意。
提起唱栽秧歌,我有着深厚的情结,缘由三个姐姐不仅是栽秧的能手,更是唱秧歌的能人。大姐巧女、二姐顺女、三姐兰女唱栽秧歌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大姐巧女,嗓音高亢圆润,唱词诙谐动听。记得有一年初夏,公社到我所在的董潭七队开栽秧现场会,大姐不用在秧田下趟,她站在田埂上、坐在大圩边领唱栽秧歌,也拿头等妇女劳力的工分。直到如今,大姐虽年过花甲,但唱起原生态的秧歌来,嗓音仍然还是那么悦耳动听。
跟大姐聊起秧歌,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仿佛又回到了一边栽秧一边唱秧歌的那年那月,又想起了曾经的岁月和场景……秧田里,水车车水的哗哗声、水牛耙田的哞哞声、挑秧汉子的号子声、栽秧妇女的歌唱声,绘织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蓝蓝的天、清清的水、无垠的田野、别致的农舍、排排杨柳、棵棵秧苗,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水乡图;在五月秧歌的旋律中,唱响了农家一首动听的丰收曲。大姐虽然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好、想象丰富、嗓子清脆,她所唱的秧歌一般有口口相传的,也有现编现唱的,还有就是当时公社广播放大站每年到栽秧季节广播喇叭里教唱的。但大多数唱的还是以情歌为主。
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大姐略带一丝笑意,饶有兴致地哼唱了几首当年唱过的栽秧歌。如“五句半子不多长,情哥偷情不要忙,彭祖寿高八百载,太公八十遇文王。好哥哥哎!不能一锹挖个塘;五句半子不多长,句句唱的姐跟郎,情哥好比石磙子,姐姐好比一面场。情哥哎!磙磙落在姐身上;栀子花开芯儿黄,情妹情义我不忘,若是忘了情和义,行船走马落长江。好姐姐,浪打尸首不还乡;接上个姐姐在董潭,董潭姐家实难玩,跟姐买件灯芯绒,姐家还要件海棠蓝。好姐姐!哥哥不是沈万山……”
也许受到三个姐姐会唱栽秧歌的影响吧,我对家乡原生态的秧歌也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注重搜集整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搞“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材料的搜集整理,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全乡的二十五个行政村,采访了数十位能说能唱的民间艺人和歌手,其中搜集和整理了二百多首五句半栽秧歌,有多首被《珠湖的传说》和《高邮民歌》收编。这也许是为了原生态的秧歌传承和保护,以及对高邮民歌的弘扬与光大,尽点绵薄之力和应尽的责任吧。
又到农忙五月天,虽然再也听不到秧田里传出的秧歌,但优美的秧歌调、动听的秧歌词,在我的脑海里永远磨不灭、抹不掉。当我把高邮民歌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告诉大姐,她连连点头,脸上还露出了欣慰和自豪的笑容。她想,如果需要她唱,她还愿意一展歌喉,使这草根文化得以繁衍丰富,让五月秧歌传唱下去,飘向远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