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积肥运动

2010-06-22 00:00:00    作者: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句话耳熟能详,“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科学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话一点不假。

记得那时积造自然肥料势头强劲。在我上初中时,每逢假期,生产队里都要组织几条船外出寻青草,每条船有十来个孩子,由一两个壮劳力带队,撑船打篙、掌秤记数的即由他们来,早上露水未干就出发了,每人自带干粮,附近一带青草被寻光了,有时还要撑船拉纤到兴化白沙一带,水路几十里。寻旱草是用锄头和铲锹子,我从小做事就不会投机取巧,寻的青草都要将泥敲掉,不打秤,有的人早上趁露水还没干,连泥带草一起滚,一早上就能寻上百斤,我有时一天也不过百十来斤,工分挣不过人,总是找不到门子。

那个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积肥现场会一个接一个。现场会普遍要求每块田头要有草粪塘,3米×4米见方,下挖深度在一米左右,挖出的土在塘边做成沿子,中等个子的人站在塘下在田平面是看不到的,用罱上来的河泥拌上寻回的旱草和荒草田的青草,层层叠加,上面再用河泥封起来,让里面的青草发酵。经过一周左右开始翻草粪塘,即用四齿的铁质灰叉把塘内拌制的翻出来,再加青草、泥浆拌制,有时还加稻草,腐烂的时间长,一般翻一两次后待下季作基肥,这类农活大都是由壮劳力来做。我上高中时也已成人了,只是家庭生活条件差,生得不壮实,力气不大,也翻过草粪塘,有时要用灰叉将塘内的草粪泥块举过头顶甩出塘口。力敌不过时,弄不好就泥块掉到自己身上,或泥水沾一身,成了泥打滚。那时还兴着起早工带晚工,为了应付现场,队干部出于虚荣心,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有时指使社员将稻草放进塘里,上面有河泥糊塌好,抵充个数字,糊弄下上面的领导,留个好名声,这种不注重实效、自欺欺人的作法现在想起来令人可笑。

最有趣的积肥运动是制作“神仙汤”。“神仙汤”的制作也很简单,就是在大茅缸内装上水,放些从树上抹下来的新鲜树叶,再用塑料薄膜把缸口封扎好,然后用烂河泥粘上,确保不透气。经过太阳暴晒后,使缸内的树叶沤制到腐烂发臭即可,当时说这种肥料对活棵后的小秧田作追肥效果极佳。那时盲目愚昧,不讲科学,男女老少齐上阵,使刚刚经过春天放叶的各类树叶遭殃,时值夏天的树被抹得光秃秃的,好端端的树难以得到正常生长,有的小树被抹去树叶,经太阳暴晒而夭折。再说那时,绿化造林还没有形成气候,原本树木就不多,再加上如此折腾人为蹂躏,呈现出满目疮痍。有时为应付积肥现场会和上面的检查,竟也同样弄虚作假,甚至缸内放水照样用塑料薄膜蒙好,放置一大排大缸,以显阵容宏大,蒙混过关,简直是劳命伤财,十足可笑。

生产力潜能的发挥在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绿了祖国大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包”字激发了亿万农民的致富热情,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种田以积造自然肥料为基础,拌之以化学肥料,氮磷钾相结合,拔出了地力,亩产由“大呼隆”时期的几百斤猛升到吨粮田,以往农民种田连做饭的烧草都成问题,现在烧草已从农户中退出,被液化气、电磁炉取代,逐步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成为人们今日研究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个年头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愚昧落后的陈年往事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全面小康建设正如火如荼,高歌猛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