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1 00:00:00 作者:黄世贵 来源:今日高邮
一提到袁隆平这个名字,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吃五谷杂粮的人都知道他,而且深深地从心底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甚至崇拜,因为他不但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他这里学习并掌握了水稻丰产丰收的“真经”。他研究的杂交水稻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三大原动力,同时为缓解世界饥饿难题作出了贡献。为此,他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环保最高荣誉奖,不愧为中科院院士,不愧为世界级的水稻之父。许多外国人都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应再加上一大发明——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是世界公认的。然而,年逾古稀之年的袁先生还一直为亩产吨粮田的目标而默默耕耘着,孜孜践行着,诚如他自己所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金黄色的稻谷像长成了树,稻谷像苹果那么地硕大,那么地沉甸甸,把树枝都压弯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袁隆平先生四十年来,事业、梦想、创新一直是他的主旋律,从而,使他的事业越来越辉煌,梦想越来越绚丽,创新越来越灿烂。
细想起来,袁先生的梦想是多么的宏伟高远,又像童话般的美丽神奇,且具有大地磁场般的吸引力,倘若实现了这个梦想,人间将是一幅多么美妙、多么和谐、多么富饶、多么壮观的欢乐图啊!
掩卷凝思,人人都有梦想,个个都有追求,然而,科学告诉我们梦想须寻轨迹和规律,须要奋斗和磨炼,须备才能和境界,哲学告诉我们追求须明目标和思想,须具胸怀和品格,须蓄源头和动力。当前我们全国上下正在为全面达小康、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拼搏,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面前,迫切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像袁先生这样的有境界、有思想、有品位的梦想,只不过是各有各的内涵和内容;沿着他梦想思路的轨迹,我们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各行各业都有最高的境界、最美的梦想、最新的追求,其核心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孜孜以求。战士们守卫在边疆,他们的梦想是让祖国平安强大,人民安康幸福,环球同此凉热;教师们站在讲台上辛勤地耕耘,他们的梦想,是让人人成人,个个成才,成为祖国的栋梁……
袁隆平的梦想还启迪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探索的过程,没有任何一项科学能穷尽自然的奥秘,大自然、宇宙间的未知数还有待于许多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去求索,去解密,从而推动人类走向更高的境界和层次。海地大地震、中国的青海玉树大地震给人类造成创伤性打击和巨大的损失,这迫切需要我们要有袁隆平的一种梦想的精神,去上下求索,去左右论证,去潜心研究地震的预知预报,当然这是一项世界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梦想,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但是,只要这个梦想之源不息,梦想之旗不倒,遥远的理想定能变成现实,地震的预知预报总能达到,到那时梦想会在现实中飞向蓝天,平安会在祝福里走遍天涯。我们的成语词典里有一句话叫“痴人说梦”。我不想验证成语的来历和原来的本意,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痴人”,他们在一辈子说梦,他们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他们研制了飞机让人类飞上了蓝天,他们发明了指南针让人们认清了东南西北……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梦想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源了。而让梦想成为理想,将是我们神圣而庄重的使命,科学而严谨的课题。
不要说稻谷不会长得像苹果那么硕大,曾几何时,祖国的航天员不是飞向太空和月亮接吻和星星传神了吗?不要说稻谷不会长得像树一样,曾几何时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不是像一条巨龙卧躺在青藏高原了吗?袁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宏远的梦想,使我悟出了梦想总是在现实的追求中成真的,希望总是在艰难的探索中实现的,理想总是在负重奋斗中辉煌的。
袁隆平先生的梦想是科学与哲学的产物,是希望与现实的结晶,是理想与辉煌的融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