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长街短梦 古城新歌

2010-05-24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著名作家铁凝高邮行撷趣

《长街短梦》是铁凝的一个随笔集,书名昭示的是她至今不改的人生观。古城新歌是她对高邮的最初一瞥的感悟。对高邮两个多小时的走马观花,她说“还没有看够”。依我看,高邮湖、大运河的秀丽之美,摇曳着水上的高邮,它比铁凝熟悉的白洋淀更丰盈灵动、更荡漾着乡里乡亲对乡贤的无限深情。铁凝比我们高邮人更崇敬更怀念汪曾祺老,她的高邮之行,其思其言其举,充满了像汪老那样对待生活的情趣、乐趣乃至苦趣。

五月十七日,她终于来到了汪老的故乡

汪老对铁凝的钟爱,文坛人尽皆知。铁凝对汪老的敬重,可谓日久愈浓。1997年5月28日上午,目睹着这位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的铁凝在八宝山为汪老送行,泪眼潮红,却不像江苏去的女作家汪汪大哭。此后,高邮建起汪曾祺文学馆,我们给她寄馆刊,或请她题词,都杳无音信,不知何故。直到2007年5月18日,她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参加北京纪念汪老的座谈会,高兴地接受了姜文定的邀请,有机会一定到高邮。那次会上,她同汪老的子女讲,一定去汪老夫妇的墓拜谒。于是,便有了2009年5月17日、即汪老辞世忌日的后一天她偕秘书丁锦雅去了北京西郊福田公墓汪老长眠之地的凭吊,献上一束鲜花,点燃一炷心香。这次来高邮,她又将已见诸于文字的相关内容满含深情地说了。在那里,她见到姚雪垠的名字,对那儿以村组的建制安排离世人的“住处”,感到一种慰藉。倪文才主席告诉她,其他的地也有这样的安排。其实,这只是“翻顾人生都是梦,何悲地下与天边”思念先贤的自慰。她去福田公墓,现只有一次,并非如有的报道所说,她每年都要去。

今年5月17日,她能来高邮,时间上只是一个巧合。这主要是缘于她对汪老的“爱”,也得益于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与扬州市有关单位的“默契”:凡是有文化名人下扬州,欢迎他们延伸到高邮。铁凝这次到高邮的最初一瞥便是她说的“高邮比我预想的大,预想的好,一个县级城市很繁荣”。张秋红告诉她,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正在整治,一定还全国汪迷一个真实、美丽的大淖。

铁凝过去是读汪老的作品了解高邮,这次走进高邮,目睹它,触摸它,感悟它,初识这块历史厚重的绿野平畴,铁凝就特别地知道,“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对我们理解这一块土地,理解汪曾祺老他的文学世界和他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对我们晚辈作家也还是有特别大的帮助的”。这是她的心旌飘拂,也是汪迷“朝圣”似寻踪的囊括。

铁凝在邮依然可以见到汪老为人为文在家乡的影响。她关注纪念汪老诞生90周年活动和汪曾祺文学奖评奖的对象,也欣赏倪文才的《故事里的故事》、陆建华、张秋红主编的“文游台创作丛书”和姜文定的荷花画册。对汪曾祺笔下高邮的摄影照片饶有兴味,从寿桃是用什么做的到北方也有“油端子”、烧饼怎样出炉,谈汪老对家乡习俗、习惯的关注,以至后来在竺家巷巷头闻到正在出炉的烧饼香,铁凝趋前看个仔细,当即就买烧饼尝,一道前来的毕飞宇吃了一个又买一个吃。

她在汪老故居两次拭泪

铁凝在扬来邮前就明确表明,到高邮一定要到汪曾祺故居去。高邮人知道,位于竺家巷的“故居”实在狭窄得有些“寒碜”,与我们守望并打造的文明精致的城市难以匹配。尽管如此,海内外慕名而来者依然愿意到此追踪思贤,感受故居浮动的墨香和神韵,与汪老的亲属絮絮叨叨地拉起家常,刨根究底地探询有些小说、散文的底蕴或人物的原型。正常接待的有汪老弟弟汪海珊、妹妹汪丽纹(仍在上班)、妹婿金家渝。

铁凝到汪老的“老家”串门,只是一种思念,一种对敬重汪老感受的延续。这几间原先是故居的偏屋容不下七八位文化名人,不少人只好站在屋外,著名作家毕飞宇陪铁凝进故居望望。刚才,铁凝在文游台见到汪海珊就说,你太像你的哥哥了,只是汪老的眼睛比你大。在故居,铁凝看墙上汪老的画,问搭阁子住房挤的情况,见到任氏娘的遗像、得知她寿终正寝已93岁、是在汪老辞世之后,便感叹说“是长寿姥姥了”,她又关心汪家老姐妹的生活与相互照应,等等。铁凝在故居门口与汪家人合影以后又进门坐了一会,叫汪家人不要叫她“铁主席”,就像汪老那样喊“铁凝”,金家渝说大哥可以这样叫,我们不能。汪丽纹见铁凝这样平易近人,就说“要是大哥多活十年那多好”,站起来准备离开的铁凝说:“那可以和汪老一道在这儿谈谈了。”说完,就要与金家渝等人道别了,突然,她眼含泪花,用手拭泪。金家渝立即叫丽纹拿面巾纸给她擦泪。我们一下子被她感染得有点激动,毕飞宇拍拍铁凝的左肩,像是劝慰一位姐姐不要难过。铁凝对汪家人说,我给你们一个电话号码,你们有事找我,到北京一定要告诉我。说着,她又拭泪了。快走到门口的她又折回,依依不舍的,对汪家人那真挚的情感真令人感动。张秋红告诉铁凝,晚餐时还见面哩。我们先去盂城驿。晚餐前我请她题词时问她,你写电话号码前想到了什么?铁凝感叹,我想到与汪老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太少了。在北京,她见到汪老的子女,她没有流泪,在文学馆看展览,她没有流泪。在离开故居前,她却拭泪了。她也问我这故居的房子是怎么回事,我简单地说了,没有触动汪老“故居梦”的伤痛。她第一次来高邮,总不能把高邮人对“故居”的无奈往她那儿捅。当她接到高邮礼品剪纸汪曾祺像的时候,她乐了,夸汪老像的眉眼特别传神,《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说,比文学馆的塑像更逼真。

她再次为高邮题词

文艺界传说,铁凝是不肯题词的一位作家。这次扬州举行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她没有题词。在汪曾祺文学馆,我们请她观看王蒙、贾平凹等人题词的匾,然后请她题词。她却请同行的书法家题写“汪洋文学”,铁凝等人在题词后面签名。

铁凝在此签名一结束,立即被高邮一批文学青年和扬州职大高邮学院的学生包围了。他们拿着铁凝的书或者准备记录她讲话的笔记本,请铁凝题名。“铁迷”把她围得步履难行。我们和铁凝等一行文化名人合影后,张秋红请铁凝坐着不动,让高邮学院的同学与她集体合个影。她当即同意,并站起来走到同学中间去,要站着与大家合影。刹那间,文学少年、文学青年便“呼”地相拥在这个年少的时候做过“女高尔基”梦的铁凝身旁,她像“姨”、像“鞠萍姐姐”融汇在莘莘学子中间,满脸笑意,心花绽开。她身后一位女生,只显现着半边嘻笑的脸,她依然乐不可支。许多同学知道,铁凝创作她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也只有16岁,和他们差不多大。当我们坐上面包车,又有女生敲车窗,我推开车窗,让坐在后一排的铁凝又接二连三地签名。车开了,铁凝感叹道:“多可爱的小同学。”这位爱小同学也爱孩子的铁主席,五个月前,曾为全国中学生推选当代作家活动传递过一句话:“以后有孩子的活动一定参加”。我说铁主席地位不同了,但是仍然是用作品、用心表达直面人生的一片真情。与铁凝形影不离的张秋红看得出铁凝对孩子特别关心,说她就像早年汪老对年轻后生一样的关爱。

铁凝在我带到北京的《珠湖》上有过题词:“永远怀念汪曾祺老。”5月17日晚餐前,我对铁凝说,你有一本随笔叫《长街短梦》,说的是长街是长久存在的客观世界,长街的生命远远地长于我们,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梦。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这是你的人生观。我想请你将它写在书的扉页上,铁凝说,可以,现在就写。我说,还请你接着写四个字:古城新歌。你说过“若有四季便有歌”,只要歌得真切,有感而发。你对汪老深沉而挚爱的情感,永远是一首新歌。铁凝说,我给你写这八个字。于是,铁凝2010年5月的题词“长街短梦/古城新歌”便留在我那本书上,那是她为高邮写的。

坐在铁凝身旁的倪文才说,老陈,你这么大年纪,还在追星。这一下,你写文章的题目也有了。

有人戏言,把铁凝比成当代的“苏东坡”,她光临高邮、眷恋高邮,皆因汪曾祺的为人为文。高邮因汪曾祺有幸。今后,能否与“苏学士”续写佳话,还得倚仗高邮的年轻“秦学士”和临政莅事的“文章太守”式的公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