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碰头”

2013-05-16 00:00:00    作者:韩世凯    来源:今日高邮

“碰头”,这在我们乡下是个民俗方面的东西。常见的就是指村上几个壮劳力或者好朋友聚在一起各人出点儿小钱,弄点儿小菜,打点儿小酒放肆地吃上一顿。

“碰头”现象多发生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大集体、“大呼隆”时期。那时候,集体的活儿多,工分价钱低,人又苦又累,加之难以吃上顿饱饭,人们嘴里都没个味,都企盼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有油水的饭菜。

当然,那时有这种企盼资格的也只能是生产队里的壮劳力们。因为他们是队里的顶梁柱。挖河、挑粪、卖粮、罱泥等重量活都得靠他们。那些二等、三等劳力和妇女、老人也就只能靠边站或喝点“汤”了。

“碰头”,他们一般都要选择在阴雨天。那时,人们没有星期天的概念。阴雨天,田里的活不好干,就当休息天了。难怪当时人们常说:“阴天当瞎天,瞎天当馋天”。那碰到“馋天”,劳力们就自然会要想法子“碰碰头”了。

“碰头”,那时人们都能吃上些什么呢?

我记得,一是生产队有时杀头病老牛或宰头不下崽的老母猪,待按户头、人头分了之后剩下点“下水”什么的,几个劳力就火急火燎地弄着下锅一烧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二是生产队到粮管所去卖粮,劳力们把称多出来的粮偷偷地给卖了,再去换些鱼肉和豆腐之类的东西躲在哪家吃好了才回家;三是要是实在没啥吃的,就干脆从集体仓库里弄点糯米煮上一锅,然后一人一海碗吃饱了。如有剩下的,就带点回家给老婆孩子尝尝。老婆孩子们自然都觉得十二分的幸运和幸福。

“碰头”,自然是件快乐而高兴的事儿。但,那时也因此出过不少悲伤的事件。我们村西头的光棍郎马三就在那次“碰头”的过程中丢了性命的。那天,他们几个劳力把集体鸭场上的几只死鸭子弄来煮了碰头。就在一大锅鸭肉还没烧烂煮熟的时候,马三偷偷地溜到厨房里夹上一块带“斜刺骨”的鸭肉直往嘴里吞。那时,他可能又饿又馋,更怕被人看见,就拼命地把鸭肉往肚里咽。结果,那锋利的“斜刺骨”把他的喉管一路划破,引起大出血。后来,人们把他送到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又把他转到县医院,前前后后花了十多个小时。最后,马三终因出血过多而死掉了。还有,庄中心有名的“樊大炮”在一次“碰头”时一时逞能和人比吃“热豆腐”,竟把喉管和胃重度烫伤,住了个把月的医院,落得个终生胃时好时坏的顽疾;再说那北舍上的“独眼龙”茅六子,他在“碰头”时多喝了几两“化学酒”,结果,七倒八歪地摸到家,最终掉进了自家的粪坑里而溺死……这些事儿至今想起还让人觉得可怜可惜。

时过境迁,虽然眼下已是二十一世纪了,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嘴里没味”或劳动辛苦去想法子硬“碰头”了。但,村上的人们并没有把“碰头”这个民俗给抛弃掉,而是赋予了它新的形式和内涵。

前阵子我总结了一下,发现现在人们在“碰头”上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碰头”的对象变了。从过去的大劳力变为现在的老板了。老板们“碰头”既分“大老板”也分“小老板”,既分在村的也分在外的,更分行业种类的。二是“碰头”的目的变了。过去纯粹是为了“嘴”,现在可全都为的是“生意经”。他们“碰头”的话题往往都是去哪里有更大的生意可做,同行有困难了大家怎样帮忙,等等;三是“碰头”的风气变了。现在村上的人“碰头”并不注重吃好吃坏,喝多喝少,而是图个人情交流,落个环境热闹。就说那喝酒吧,原来参加“碰头”的人非得“三碗不过岗”。现在大伙开放了,酒席上都认为“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并不强调喝多喝少,大家都和风细雨,共话发家致富。

“碰头”,这民俗也不知已经延续了多少年了。然而,我们都看得出它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历史的影子,是农民新生的记录。

“碰头”,虽说是一种民俗,倒不如直说它是一部历史了。从中,它折射出我们共和国发展的身影,回响着新世纪新农村新农民飞速前进的脚步声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