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8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原川青公社董潭村有位有名的老君子,他先从事杀猪,后因年纪大就改行开个小杂货店。无论他从事什么行当,都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开店做生意,凭诚信为人处事,从不赚黑心钱。
老君子是村上有名的屠宰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多。一是因为杀猪危险,二是脏,三是杀猪十个要有九个沾腥,名声不好听。正如常言道:哪个杀猪的不沾油。可他不但不沾反而少收少算,或许是图下回的缘故,又或者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村里头有个姓董的人家儿子办喜事,请他去杀猪。他头一天傍晚便将杀猪的工具放到董家,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带着老伴穿着屠宰服在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将一头重一百五十斤的黑猪宰了,还按要求分割成几大块,有条有理,主家很满意。按当时的惯例,宰一头猪,主家要给一斤半肋条肉外加猪毛和一挂小肠算工钱。可这次姓董的多给了半斤肉,老君子怎么都不肯多收,并说一人是这么多钱,两人还是这么多钱,多人不多收。晚上提着这些“工钱”回家后,老伴终于还是跟他吵了起来,说他是不开窍,死脑筋,老婆子女都养不活,实足的不图名、不图利的老君子。他也不多说,只是自顾自地笑了几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是厌倦了杀猪的工作,又或许因为年龄偏大的缘故,他想起了开杂货店。老伴听说他有这个打算,就打了拦头板,说村里已有五家杂货店,凭你这种老实巴交的人,能赚到钱鬼晓得。古人云:无奸不商。你是君子开店图名不图财,人家图财不图名,你能做得过人家吗?休想,不亏才怪呢。
其实老君子心里却有数得很,生意不论大小,凭良心、凭诚信、凭服务占市场。没过几天,万林小杂货店开张了,这时巷前屋后多少人在议论,老君子只要朝下一开,保有个把店关门烘火晒太阳,他们心太黑。那时货源来自临泽镇,除紧缺的货源去趟把兴化县。别人家都是自己撑着小木船去进货,并把一天的工钱打入进货成本,可老君子进货却叫别人帮忙,工钱也从不打入成本加价。还有个别人家不安好心,把进回来的酱油、粮食白酒兑点凉开水搅拌起来卖原价,老君子不但不兑水每市斤反而比他们少卖两到三分钱。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亏,日子长了,消费者心里有杆秤,在后来的生意当中,老君子生意越做越红火,方圆几里地的人都到他的杂货店来买东西。他平时一分一厘都不瓜葛别人的,不是多给别人就是少收人家的货钱,特别是对一些贫穷人,平时差三角五角的就不要了。
快到年末的时候,外庄的一个中年妇女,慕名来老君子家买年货,因为到年晚快过新年了,生意特别好,买东西的人也特别多,忙乱中多收了人家四分钱。晚上算账的时候才发现,他不顾一天的疲劳,吃完晚饭立刻就手提着马灯,到临村挨家挨户问了个遍,终于把多收的钱交到了对方的手里,这家人大感意外之余,更是感动得连声赞许道:你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老君子。
别看老君子如此的老实、厚道,可在做生意、明算账上却是一点不含糊,为此还把外孙给“得罪”了。
一年春节,老君子在部队当兵的三女婿回家探亲,在除夕夜的那天晚上,他三姑娘安排八岁的儿子去老君子小店拿几瓶临泽产的汽酒回来,并让他请外公外婆来家中吃年夜饭,外孙一到店门口,就说明了来意,老君子反问道:小乖乖,你带钱了没有?外孙回答说:没有。只见老君子打开抽屉翻开一本用香烟纸钉成的厚厚的一叠赊账本,上面写着,三女婿某月某日欠两瓶汽酒钱(外孙拿)。外孙见他记账了,问道:外公,我爸爸从老远老远的大西北回家过年,拿两瓶汽酒还要钱啊。我回家告诉妈妈去。老君子被外孙问得瞠目结舌。两眼不停盯着外孙手中两瓶汽酒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见他摘下老花眼镜,哈哈一笑说道:乖乖,记账是为了心中有数,不是跟你爸爸要钱。
老君子临终前,还剩一口气把子女们拉到身边嘱咐,因平时进货还差临泽街上宋老板家一块五角钱,交待后他就走了。后来家人清理小店账目时从他平日里记账簿上发现,朱某某、董某某、竺某某……欠他什么什么钱都一笔勾销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