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1 00:00:00 作者:陆忠场 来源:今日高邮
五月,是一个孕育与绽放的季节。憋了一个冬天的沃土,漫山遍野地钻出绿来,绽出花来,结出籽来。那河边、树头、山岗上的花儿,那成片、成团、成把的籽儿,以特有的绽放和晶莹,把娇艳而丰硕的五月,定格在天地之间。
五月盛开的花儿很多,如樱花、石榴、牡丹、月季、菜花、槐花等,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如燃的菜花、朴素的槐花。里下河五月的菜花,花季与果实同在,一枝菜花,上半截是花儿摇曳,下半截是籽角初露。槐树,则把一串串白花高高地举向天空,一个劲儿摇漾着春天的绝响。
今年的五月一日下午,高邮第一届,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届的——高邮县文训班师生,在原高邮师范相聚联谊。那热情的笑脸,紧握的双手,滚热的语言,深深的师生情、同学谊,在高邮师范激起了阵阵涟漪。校园里的草坪、树叶、鲜花,也为师生相聚的热情所感染,轻轻地响起赞颤之音。
1980年底,高邮县委、县政府为改变机关文字工作人员紧缺的状况,决定面向全县举办一届文字工作人员培训班。是时,县里的主要负责人还指示高邮师范组织考察小组,看看已经先期举办文训班的盐城,学习人家的办班经验。
说干就干,说办就办。1981年初,在县委书记查长银、县长任金富的直接关怀下,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舜心,县委办、县府办负责人林庆生、俞维舟、王殿传等负总责,县人事局、高邮师范具体操办,在不长的时间里,高邮文字工作人员培训班开学了。
考试录取的文训班学员,犹如从大山里找回来的苗儿、花儿,参差不齐,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壮有弱。同学中年龄最大的近40岁,最小的不到20岁。师范文训班也真象一座苗圃,把选拔来的幼苗,施肥育壮,再移植到广袤的田野里。
一年里,文训班开设了20多门课程,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专心。学员们尤其对哲学、政治经济学、时政、现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历史、公文写作、统计学、调查研究等课程,学得格外投入。暑假中还分成几个实习小组到农村调研,县委办、县府办、农工部、党史办等部门,都派出资深领导和行家里手任指导老师。半个月的农村调查,每人都完成一篇调查报告。下乡调查结束后,在县委第一会议室进行了大会交流,县委办、县府办领导还逐一作了精当点评。
文训班期间,大家知道没有学历证书,只发结业证书;不包分配,仍然回到原工作岗位。但这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热忱,没有一点点“60分万岁”想法和懈怠。多数同学在完成日常功课的同时,还自开小灶,自学文学、文字学、哲学、经济学、新闻学、产业经济等,那种学习的劲头真如乞丐扑向面包。有的学员在妻子生养、家人病故时,短暂离校作些必要的料理之后,抓紧重返课堂。那时的学习既挑战又充实、既紧张又活泼。文训班,的确成为很多同学人生进取的起点,知识学习的殿堂、改变命运的跳台。文训班,让有志学员前程似锦,梦想成真。
文训班,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文训班同学,伴着改革的春风而快速集结,随着改革的步伐而奔赴前沿。在入学考试和毕业典礼的1980年、1981年里,高邮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大事,如:1980年2月7日,全县对在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所有人员,全部摘帽、改正。1981年1月30日,恢复高邮县人民政府,原高邮县革命委员会撤销。1981年5月16~18日,中共扬州地委在高邮召开各县县委书记会议,实地考察城东公社联产责任制,推广城东公社“农副工,粮棉油,产工本,收支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1981年7月5日,美籍华人、医学博士丁兆治回高邮作学术报告,等等。现在回头来看,那真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真是激活人才、一日千里的新时代,那真是鲜花盛开、如瀑如锦的新时代。
记得,当时县电讯器材厂厂长陈平,亲自主持召开厂务办公会议,毅然决定让3名考取文训班的员工带薪读书。学成归来,又是陈厂长将学员安排到企业适当的岗位,随着机关人事制度的改革,又陆续把他(她)们送进党政机关、政法机关工作,那种惜才、育才、荐才的胸怀和精神,至今让人感动不已、感恩不尽。从文训班这座苗圃走出来的同学,多数工有所得,专有所长;有的在某个领域、某项专业上还颇有建树。即使在企业下岗的学员,仍气昂昂、走四方,拼搏不止,业有所创,有的成了省内外著名杂志的执行主编,有的成为数十亿外资企业的管理总监,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店铺、企业,成了家庭、单位、社会的“潜力股”。大家都努力将自己的光和热,融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彩虹。
难怪28年后,同学们在联谊会上,不谈职务、财富和子女,大谈那段美好的学习时光,大谈为文、为人、做事,大谈恩师的教诲和楷模,大谈对文训班缔造者大谈对改革开放、对县委与母校的感动、感谢和感恩。在此,我们更加深深缅怀已经逝去的各位老领导,他们为文训班诞生而操劳的心血和身影,永远是我们奋力前行的标杆和动力。28年,弹指之间。是时,20岁入学的同学,今年也已48岁了。28年,我们失去的是青春年华,获取的是能力提升和事业的成功;失去的是混沌懵懂,得到的是学习、思索的习惯和方法;失去的是幼稚浅薄,拥有的是成熟和深刻。即便还有种种缺失,但只要有文训班“学历”和改革开放阅历的垫底,我们依然能够克服可能出现的“倒春寒”,不断盛开自己的人生小花。文训班在高邮历史大屏幕上的画面是短暂的,但她的轨迹生动显示:办学应该多元化,教学应该创新,速成也是可以成熟人才的,授渔具、授渔法比授鱼更重要,自学加速成、速成加自学是终身学习的好途径等等。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没有被“污染”的文训班、党训班、科训班、管训班、健训班等,犹如春天的菜花,金灿灿开遍原野;犹如春天的槐花,白灼灼挂满树枝,绚丽、纯洁、多姿。
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何探求人类发展的道路和评判人生幸福的真谛?人因何而聚,又因何而散?这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何主导?花儿绽放、嬗变的每个瞬间与细节如何?怎样才能穷尽其中的物理、化学、生态变化?等等,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可能也无法诠释得清清楚楚,描绘得明明白白,预测得彻彻底底。但有一点是铁定的规律,五月的鲜花绽放,这是不以任何意志而年而复始的。尽管今年的四月里,有时一天里轮回着春夏秋冬,但一进入五月,春天、夏天就冲刺而来,“倒春寒”想挡也挡不住。孕育和绽放,始终是五月的主题,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永恒、最美好的主题。
28年已经过去,但同学们的激情没有消解,希望没有消失。挫折没有使我们逃避,沮丧没有将我们击倒,寥落没有让我们自闭,初步的成功也没有让我们陶醉。大家依然胸怀梦想,手捧鲜花,走进母校,走在人生的大路上。我想,再过28年,再过N个28年,我的那些文训班的同学,仍如五月的油菜,半是花季半是果实;也会如五月的槐花,把洁白留在天空,把清香留给世界,把饱满的种子埋在地下,期待和收获一个个花之繁茂,夏之交响,秋之丰硕,冬之积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