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骑行让高邮湖更美丽

2010-05-05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岸边插起红旗,天空飘着气球,十来个帐篷分列两边排开……一向沉寂的高邮湖畔突然热闹起来——首届高邮湖国际业余自行车旅行赛在这里举行。来自省内南京等8市和上海、安徽、浙江等地以及德国、马耳他两位外国友人,共170多名车友奔着共同的目标——健康生活、快乐骑行——云集湖畔,以自己的方式共庆五一节!

近处是碧油油的麦浪,远处是水天一色的湖面,空中水鸟飞舞,水上泊着星星点点的渔船——好一个世外桃源!外地选手惊讶于依傍着城横空出世一个偌大的湖,羡慕这里生存环境太好了!本地人难得花一天时间与自然亲近,近距离细心打量家乡的湖,生出别一样的依恋和自豪。身临其境,天人合一,人们陶醉在回归自然的体验之中。

麦浪与水色之间出现了车队,湖畔出现赛车的车队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何其可贵的第一次!赛车头尾相衔,拉成彩色的长线,流动的长线;时而相互追逐,簇拥一团,分不清你我他。选手身着鲜艳骑行服,头戴流线型头盔,在碧绿与淡水间起伏,第一次将矫健身影映在高邮湖的天际。小城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将盛况,将美景,将运动的韵律一一定格。

5公里的赛道有摊铺柏油,有撒过碎石子,也有坑坑洼洼的土路,最具特色的是长满苜蓿的田野被晨练者踩出来仅供一人通行的小道,被踩压过的青草密密的,厚厚的,发着清香,车从上面碾过,与大地的接触,与自然的亲近,那种感觉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更非拙笔所能转述。

赛事分五组六批出发,从一圈到四圈不等,有男子有女子,有个人有团体,从早上9时到下午4时,湖畔先后19次掠过车影,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像一阵风!男子A组最具实力,竞争也最激烈,72人报名,创造了21公里37分钟的不俗成绩!人们为胜利者鼓掌,也为坚持者感动。参赛选手中不乏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一位给我印象最深,他是独臂,却不甘人后,与我同在一组,紧随我后,有一阵还超到我前,赢得一阵阵掌声。赛后知道他来自南京,是南京铁人三项协会秘书长,多次参加铁人三项赛,是名副其实的铁人!一位选手年龄也不小,赛中不慎摔倒,跌破膝盖,流不少血,简单处理后又上车骑行,虽然比其他选手到终点晚了很久,但他坚持到了终点!人们顿生敬意。后来知道他是扬州大学教授。前后有五六人摔倒,还有爆胎、断链,也许正是这些插曲,这些意外,构成了美丽。

小城第一次办自行车赛,人们好奇,自发前来观赛。他们站在赛道边上,为经过的运动员呐喊助威,鼓劲加油;二桥上成最佳位置,居高临下,向南可俯瞰车队由远而近,感受风驰电掣般从脚下过去的瞬间,再掉向北可见越来越远的背影,不多一会又可见车队在另一侧赛道折回……他们看得过瘾,也喊得过瘾;运动员从桥下经过,清晰地听见他们的呐喊,他们的议论……也许他们离开赛场回到家里还会议论,也许过了今天到了明天还会议论,一场赛事将他们与原本陌生的自行车运动拉得很近很近。

这场赛事作为第六届中国双黄鸭蛋节的组成部分,由市政府主办,刚刚成立的自行车运动协会参与承办。部门单位无论相关不相关都当成自己的本分,多次磋商,精心策划,过细准备;自行车运动协会的会员更是当成家里办大事,第一天晚上有人在主会场值夜,当日凌晨4时不少会员就到现场忙活,有的妻子孩子全家上阵做义工。74岁的老王曾骑行环过高邮湖,这次自己虽然没有参赛,同是会员的儿子参加B级比赛,16岁孙子全天在现场观赛,据说车也骑得不错,雄心壮志是过两年参加A组比赛。

夕阳西下,一天的赛事落下帷幕,车友相约下次再见,各奔东西。有的将赛车搬上卡车,有的将自行车固定在小汽车的车顶,有的将自行车拆卸,乘大巴返回,还有的直接骑车回家……一会儿时间,湖畔又重回静谧。政府搭台,民间出力,市民共享,既轰轰烈烈,又那么平常,既复杂又简练,没有繁文缛节,有形式却没有主义。

有人说得好,自行车运动是小康,是文化,是浪漫!是啊,整天为生计愁苦,哪有心思骑车?举办自行车赛事是进入小康的标志之一。首届是第一次,缺少经验,还不成熟,都是自然的;但终会一届一届办下去,办成名闻遐迩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赛事,让更多的人骑进高邮,让高邮湖骑出高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