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人之初

2010-04-26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性之善恶纠结了几千年,总也说不清。

人一生下来,其实哪有什么善恶,就是一张白纸,姓名是父母给的,籍贯是父母给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比如两个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呱呱坠地的小孩,赤条条的,他们有善恶之分吗,没有,谁又能判别他们的善恶呢,也不能。

但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其中一人成为善人了,而另一个却成为恶人了。就像两张质地相同的白纸,一张白纸上画上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山水画,传至后世,而另一张白纸却被小孩信手涂鸦,弃置垃圾堆。

人与纸不同,纸成为宝贝,或成为垃圾,完全是被动的。而人成为善人或是恶人,有被动的因素,更多的是主动的。

小时候,妈妈讲过一个鲤鱼宝的故事。说是很早很早以前,兴化城西门鱼市旁住着一户人家,某一年生了一个胖胖的男孩,小男孩渐长渐大,既聪明又可爱。小男孩还没会走路的一天,爬到鱼市上,用嘴咬着拖回了一条鲤鱼,他的母亲高兴地叫小男孩“鲤鱼宝”,于是,鲤鱼宝成为小男孩的乳名而流传开去。后来,这个小孩还连续不断地拖,并从用嘴发展到用手,而他的母亲一次也没有责备过、教育过,及至鲤鱼宝长大成人,成了掠人钱财的大盗走上了不归路。

显然,鲤鱼宝后来成了一个真正的恶人。你说,鲤鱼宝成为恶人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是的。但他第一次拖鱼回家不是自觉的选择,是无知的行为,如果他的母亲严加教育,或许不至于如此。

鲤鱼宝与其他小孩一样,生下来是纯洁的,无所谓善恶,但后来他变脏了,变坏了,变成了恶人,他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天,触发我想起人性之善恶,是与最近人们热议的两个话题有关。

一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因教育学生而被家长殴打。起因很简单,一名学生上课迟到了,班主任将其叫到办公室进行了批评,结果这个学生掉头就走,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批评他了,并表示不再上学。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就揪住班主任,其理由是,我小孩是接受教育的,不是来受批评的。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老师连教育的权利都没有,还怎么实施教育呢。

二是近来连续不断暴发的高校学术腐败和经济腐败案件。高校是育人的殿堂,是高雅纯洁之所在,高校教师是学生的典范,不是说“博学为师,身正为范”吗,净土不净,师者不正,还怎么教育和影响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其善其恶,虽然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但家长的引导,老师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否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不至于流传至今。但眼下,这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引导更多的是“前程”的引导,很少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成绩一好遮百丑,大学教育是“放羊式”,老师一下课就开溜,更何况还有前腐后继的案件出现;社会上盛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如同弥漫的空气,对人的影响是不然而然的。如此等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这三方面问题不解决好,非但很难出现如钱学森这样的杰出科学家,能不能成人都要打个问号。

人之初就是一张白纸,善恶与否,是由后天的教育引导、自我修练决定的。孔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更多强调的就是人的后天养成,这也是性善论、性恶论的积极因素。如果唯心地认为人之善恶出于天生,而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对学生的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