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北 街

2010-04-20 00:00:00    作者:吴大华    来源:今日高邮

城北的街,老得已苔生木腐,一片格格不入。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匆匆长大的地方。

垂暮的街,曲曲幽幽地延伸着,腻了繁华也怕了喧闹,仿佛从来都不曾有人走过般的寂寞冷清,即便是再不安分的人,脚板落在老街身上,就如同被人提了后颈一般不自然的严肃起来,非要把话憋出街外去才敢说。唯有那些跟老街打了一辈子交道走街串巷的人,泰然自若又倚老卖老地叫卖着历史:“收小辫子来……”“破伞的修来……”当初任谁也想不到这在时间的流沙中浣洗了大半个世纪最终沉淀在老辈儿记忆里的呐喊,竟成了北街濒死挣扎的绝唱。陪着街住下的人清楚着,若这声音什么时候停了,街也就该朽了,于是那本走偏了调的吆喝,不经意间,能让人听得流下了泪来。

老街一路过去都是残败的旧楼,贴着腐木的旧瓦顶时不时掠过一两只鸽子,追过去的风顶起了挂在街道上空的木质牌坊,咯吱咯吱地摇摆着身体,在人们视野的盲区里,飘摇。街两边住着很多人,他们的子孙们在这里享受了童年,便迫不及待地背上行李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留在这里的人,都是些念旧的人,把自己这辈子锁在了这条街上,魂已经成了老街那一块块的碎青石头,飘不出去了。

街中的那片杂货铺,早已易了多次主,王记、李记、赵记、张记,更迭的木质牌匾承载不起太过悠久的岁月,于是即便驶过略重的车,它也会虚弱得从经年的腐木横梁上抖落下些尘埃。铺子永远是那么地静,似乎为了清净可以不在乎生意的好坏,而摆设依旧随着清末的习惯——祖辈里的习性,怕是再老下去也不会改了——这种淡然的宁静,或许是铺子对老街的一种尊重:虔诚地立在街旁,仿佛是一个老者在给另一个年纪更长的人行礼。

我在街头,静听街外的车水马龙;它在街尾,默看街里的物是人非。

北街往我老家去的那条路,是在巷子里头的,两边是大块的青砖累叠起来的胡同,往上看去,似要压下来一般。这神秘的小道,到处弥漫着岁月的味道,手指顺着石头间的缝隙划过去,仿佛摸到了那个古旧年代的余温,看到长辫小脚彼此招呼着擦肩而过,听到小贩叫卖在这头,孩子追逐在那头。心里虽明白这幻视幻视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但怀旧的人,念叨最多的不过是藏在这老地方的老记忆罢了。

那惊鸿一瞥,到底错过了多少似水华年;一回首,却已是几度春秋。

檀木老房,格局布置依旧是那个样子没怎么变,只是看上去又老了许多,沉睡着木格雕花的老床,人一坐上去就疼痛得吱呀叫唤个不停。悬在上空的窗台,把下晚的残阳毫不客气地摔向木板,在经纬分明的古旧地板上,破碎成窗台上雕刻的孩子的模样。倒是梳妆台里的铜面镜子被人换了,玻璃的圆镜突兀地嵌进木台里,怎么看怎么别扭。院子里面的天井周围荒草丛生,早己经不再出水,多年的风雨洗刮着这张干裂的“嘴”,任凭人们把桶降到多低,它也吐不出一口来了。立在井边愣神的刹那,突然从远处飘来了股酱香,那么近似奶奶的手艺,熟悉得令人怦然心动,又陌生得令人黯然心痛。

北街的尾巴,是一座荒废了的戏堂。它曾经咿咿呀呀地唱尽了繁华,咚咚锵锵地演尽了历史,如今却一声不吭。这偌大的空堂,上演了多少传奇的故事,到头来却没有一个是属于它的。当人去楼空,当时嬉笑怒骂的激情随着人群散场时,戏堂才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哑戏。或许它已经跟老街一样,习惯了被人们从记忆里抽离的感觉,开始麻木了,在静静地等待着某一天外面响起推土机的轰轰隆鸣。

幽静而淡然的北街,安详地睡在城北,也静静地,睡在我的心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