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去上海舅父家,他询问我汪曾祺是否是高邮人,因他在《北京文学》、《雨花》等杂志上读了《受戒》、《异秉》等文章,好像讲的是故乡高邮的事。当时的我竟全然不知。事后我就十分留意此事,后来终于在新华书店里买到了《汪曾祺自选集》。开始了认识汪老和他的作品的过程。他的作品裹挟着高邮的泥土气息,携带着高邮的历史沧桑,浸透着高邮的浓浓乡情。他的家乡情结,是他小说中最出彩、最动人的部分。
东头街上曾经是旧时高邮主要的繁华地段,联系城乡的水陆码头,粮食、柴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汪曾祺先生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大多都是讲述这里独特的市井百态、人文风情。且又仅以草巷口为圆心,以他所能涉足到的距离为半径,方圆并不大,时间也局限于他19岁离家前的青少年时代。汪老的小说不喜欢过多虚构,人物、事件大多都是有原型的。细致的观察力,非凡的记忆力,深厚的文学功底,淡泊的平常心,浓厚的思乡情结,都是汪老构成这些淡雅文字的基本元素。所以让在东头街上长大的我,读他的作品时倍感亲切。文章中的人和事,竟有许多十分熟悉,并知道原型人物的过去和现在,能指出沿街商铺的具体位置和变迁。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其诗词字画也十分了得,不愧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却自谦地说:“我作画只是自己瞎抹,无师法。”然他的作品却得到黄永玉、吴冠中的赏识,李政道家的客厅里就挂着汪老的一幅秋海棠。汪老儿女们在《老头儿汪曾祺》里说:“父亲送人字画非常大方,真是来者不拒,有时还主动问人家:‘你有没有我的字画?’画得好的、比较得意的全都送人了。”虽说汪老自谦是“业余”画家,但字是下过功夫的,临过数种碑帖。儿时去文游台玩,还忘不了用薄纸蒙在《秦邮帖》石刻上,用铅笔在纸上来回磨蹭,把拓下来的字带回家临摹。诗词于他虽说是偶一为之,欣然所至,随意而成,然他的诗既严守格律,又淡雅爽朗,通俗易懂。
1981年,汪老回到了阔别42年的故乡,给大不了他几岁的继母任氏下跪行大礼,给亲友送礼赠字画,丝毫没有大作家的架子,却处处显露了他尊长孝亲、重情厚友传统道德的根深蒂固以及随和、大方、淡泊的人生心态。我一外甥媳妇是汪曾祺的堂侄女儿,前几年我在外甥家见到一幅汪老的题字“开口谈宗族,五服情谊深,寄身在市井,端是有心人”。寥寥几句诗,再次佐证了汪老是个重亲情、乡情、手足情的性情中人。该题字以隶书做架,篆体为魂,一气呵成,苍劲有力。这是汪曾祺1981年第一次回家乡探亲时赠予其堂弟汪曾荣的,据说有两幅,汪曾荣把一幅留给了女儿,另一幅则转赠给其舅爷了。
上下两千年,风物贯古今。高邮,物产丰饶;高邮,文化古城;高邮,人杰之乡。在群星灿烂的中华民族史册上,秦观、孙觉、王磐、王念孙、王引之等都是闪烁的明星,王安石、苏轼、岳飞、文天祥、韩世忠、蒲松龄、魏源等显赫人物也在高邮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如今,随着汪曾祺的作品,旧时高邮的市井百态、人文风情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