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00:00:00 作者:乔根美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家住汉留镇友好村的同事邀我参加他孩子十岁生日晚宴。开席前,同事家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日庆贺仪式引起了我的好奇,只见:孩子的爷爷在庭院的中央置一炷“斗香”(一种高约1.5米圆锥型塔香),然后在一铜盆中将手洗净,点燃斗香后,双手相合默默祈祷,少顷,燃放鞭炮,接着,祖孙三代“一”字儿排开,同事夫妻二人抬着一盏用彩纸裱糊的形状像飞机的“飞机灯”,在鞭炮声中向同村的一赵姓人家走去,快到赵家时,只见这家主人净手、点香、放鞭炮,恭恭敬敬迎上来接灯,以上这一仪式在友好一方不知历经了多少年,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这一风俗被地方村民称之为“还灯”。
与“还”相对的是“借”,一打听才知道,十年前,同事结婚时,庄上这户赵姓人家按传统习俗,“借灯”于同事家,当时借的是“走马灯”,寄寓了一种马到成功、薪火相传、人丁兴旺的美好祝福。十年后,赵姓人家的女儿成婚,同事家便“有借有还”,在孩子十岁生日的喜庆氛围中“还灯”于赵家,因赵家女儿远嫁上海,同事家便扎、糊了“飞机灯”,以遥祝赵家子女前程光明、一代更比一代强。过去子女婚嫁因路途不是很远,所“借”、“还”之灯多数为八角宫灯、兔子灯、走马灯等,现在呢,随着人员的流动,在数十里、上百里、逾千里之外成家的比比皆是,因而所“借”、“还”之灯又新添了轿车灯、飞机灯、火箭灯等。
据了解,友好“还灯”风俗形成于清朝中后期。为什么“还灯”风俗历经多年而不失传,甚至在现代文明较发达的今天仍为友好人所珍视?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友好人对光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对生命的企盼与珍重,当然这一风俗也折射了友好地方人与人之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淳朴情愫,是庄邻之间一种生生不息的情感纽带,难怪这方地名叫“友好”呢!
“还灯”风俗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还灯”时置香、净手、点香、祈祷、燃放鞭炮的过程来看,双方都是极真挚、虔诚的,意愿都是向善的,有了这份善意,借、还双方就能以和为重、以和为贵,像这种有益无害又不同于封建迷信的风俗,笔者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将这一植根于民间的好风俗融入和谐、健康、向上的时代元素,正面引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