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习惯

2013-05-12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去了一趟北京,坐的是动车。

我是第一次坐动车。

动车真好。它比普通火车快,普通火车需要十个小时的路程,动车四个多小时就到了;它比坐飞机简单,不需要提前个把小时安检,也比飞机更有安全感,不像飞机受气流影响而颠簸;它比普通火车、飞机宽敞,坐卧舒适。据说,还可以转动位置,四张椅子拼起来打牌,用打牌打发时光,更是如白驹过隙。

确如俗语,众口难调。也有乘客抱怨:“怎么没有吸烟室?”

刚上车,乘务员就提醒乘客“不得在任何区域吸烟”,并且说明违者要受到惩罚之类。旅途中,有乘客将未点燃的香烟叼在嘴上过瘾,还有一位乘客,趁着车子停靠站台的三五分钟,跳下车猛吸三两口。

可以想象,四五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禁止吸烟,对于一些抽烟上瘾的烟民们,该是怎样一种折磨。

我上车喜欢睡觉,车子均匀地颤动,恰如摇篮,催我入眠。因此,旅途中我倒没有太多的不适,只是醒来,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有点落寞,有抽烟的念头窜出,一想到,动车上不得抽烟,摸摸烟盒,也就过来了。

我的烟龄不算短,前前后后约有四十年。一开始,仅仅是好奇,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凑足八分钱买一包经济牌烟,偷偷地抽,不敢让大人看到。有时还捡起大人丢下的烟屁股,你一口我一口地抽,呛出鼻涕眼泪,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随着年龄的增长,抽烟由地下变为公开,由偶尔为之变为生活常态。祖父和父亲都不抽烟,也没有明确反对,只是咕咕哝哝地“烟又不是糖,哪块好吃”。做教师的时候,四十五分钟课上不抽,一下课就两手插进口袋,一手拿火,一手拿烟,惹得学生们窃窃地笑。进机关工作,抽烟的时间与空间更宽泛,抽烟的频率也更高了,久而久之,只要手头没有事,就不由自主地抽起来,不抽还真的感到不自在。

不过,就我的体会,抽烟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可以控制,也可以彻底改掉。我有过多次半天不抽烟的经历,对身心并无影响。

正如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所说: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事实正是如此,我之抽烟的习惯萌发于少年,没有人教育,不需要引导,无师自通,自己又没有加以纠正,所以,从那时起,从未间断,以至伴随着我一路走了四十年。

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如何就习以为常了呢?

坏习惯是放任而成的,也是自己或他人惯(纵容)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坐下来就喜欢翘二郎腿,而且抖索个不停,看得人心烦。何以如此,是一开始有这样的行为,老师没有批评,家长也没有制止,因而习惯成自然。记得我教书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课堂上喜欢将圆珠笔或者铅笔放在指尖上转,掉了再转,转了又掉,一节课上凡数次。我当时想,人常说一心无二用。他眼里看着转动的笔,哪还会把教师的话听进耳里。于是,坚决制止这种行为,还折断过几个学生的笔。那情景,我至今未忘,那些被处罚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忘的,也许终生不忘。如果当时我睁只眼闭只眼,那些学生也会成为习惯,而终生携带。现在到一些单位,还看到少数工作人员“转笔”,可能就是从学生时代带来的。

好习惯是逼出来的,是用心养成的。可以说,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痛苦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可能与坏习惯的形成过程恰恰相反。比如读书,谁说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呢,最起码开始不是这样。设想一下,孤灯下,寒夜里,一句句地念,一段段地背,对于小孩哪怕是成人来说,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否则,就不会“头悬梁、锥刺股”了。至于欧阳修读书“三上”(马上、厕上、枕上)的佳话,是幼时逼出来的,是其母引导教育出来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其母就教他识字,及至稍长,读书不辍,直至养成了无时不读书、无处不读书的习惯,而成为一代大家。

好习惯与坏习惯都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反复为之的结果,“天生就是这个料”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对于好习惯,我们要懂得保持发扬,比如爱干净、爱整洁、好读书、勤劳动。有了坏习惯,比如抽烟、随地扔垃圾、铺张浪费,也不必害怕,但要懂得克制,努力纠正。

古人说,从恶若崩,行善如登。做坏事很简单,做好事却不容易。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艰难的,然而,一旦养成,受用终生。

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家长和老师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任,不可不慎。

抽烟可控可减而且可戒,其它坏习惯也一定可以,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坚持不懈地做,天长日久,坏习惯改掉了,好习惯也养成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