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8 00:00:00 作者:张秋红 来源:今日高邮
荣权的作品结集出版了,非常高兴,我为他的作品集作序。
我并没有认真研究过作序的章法。我只是想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有时代性。“笔墨当随时代”,古人就曾有所认识。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写当前还是写未来。作品应有时代元素时代精神,要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要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世道人心”。作家作者总是生活在时代之中,是社会是人民养活我们,是生活给了我们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有责任感的文化人落笔当思为时代而呼,为百姓而书,要积极弘扬光大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鞭挞身边的假丑恶。大力倡导向善,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很欣喜,荣权的作品正契合了我的这些想法。他的《爱在天地间》,写满了人性、人心、人情,写满了真善美。王坤、俞群生死不渝的情爱,亲人邻里真挚的疼爱,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爱,融汇成了爱在天地间的社会交响,演绎了感人至深的时代主旋律。他的《三十年河东》饱含深情地讴歌了靠勤劳双手致富的人群,明白地诠释了“富不过三代”和“生于忧患”的人生道理。他的《考核》很直接而尖锐地抨击了当前一些部门在考核中所显示出的浮躁、轻率和腐败,很有振聋发聩的力度。这篇作品应和了随后上级出台的关于取缔考核定级的文件精神,这倒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文化人看到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视是十分有意义的。即便是千字文《享受辛苦》也颇具思想性,它启迪一些生在福中不知福,总觉得不能满足的人知足常乐,启迪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珍惜今天。读一篇文章,如果能让人产生一点想法,让人的心灵得到一点震憾,受到一点洗礼,让人的境界有一点提高,那就应该是“有益于世道人心”了,我想,荣权的文章应该属于这一类。
我喜欢读荣权的文章还因为他的作品充满真情,充满深情。他是个比较实在的人,从不无病呻吟,从不矫揉造作,也不哗众取宠,故作姿态。他以实实在在的情绪感染人,以从心底发出的情感表达他的爱憎,这类作品首先当数歌颂赞美家乡的,由唐国强配乐朗诵的《我赞美你,高邮》,由褚云霞在第二届邮文化节上演唱的《美丽的高邮湖》,还有《水做的高邮》、《新唱数鸭蛋》等都是有一定份量、反响很好的作品,并一直被广大群众所记忆,所传唱。他的一组写故乡临泽的散文充满了对故乡的拳拳眷恋之情,《临水小镇》、《关帝庙的记忆》、《母校情结》、《临泽访古》、《古珠异彩》等等。我的家乡临泽是个值得人骄傲的古镇,汤汤子婴河、巍巍大寺庙、悠悠神石街、三街六巷九坡台,自古神秘传奇,地灵人杰。多少俊杰仁人留下传世佳话,多少寻常巷陌蕴藏了故事传说。随着新镇区的迁建,老镇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关爱。她衰老着,于是回乡的游子喟叹她的破旧尘埃,喟叹她的苍凉颓败。而荣权却嗅到老镇在静穆中飘浮着的古朴之香,看出了老人们安闲自在的生活满足,不是对故乡的挚爱,决不能有此情此感。不是对那块土地的深情,不能有这难能的描绘。还有《车水》、《种菜》、《撑船》一组农事之作,诗化了农村劳作,深溢着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听歌》则表达了对高邮民歌的热爱和为民歌滋养的欣喜。还有《硬汉父亲》、《母亲的微笑》一组诗文,确是极富真情。特别是被陈其昌先生称为“人物雕塑“的《硬汉父亲》,感人至深。荣权的父亲是我的二伯父,硬汉精神是他那个年代的人的最深的品格烙印,他又对弱者极富同情心,是十分典型的旧式文人。他有很多义举,救死扶伤,为朋友两肋插刀,活人多矣。是那个动乱的年代折断了硬汉。文中有一段白描着墨不多,却十分感人。
……为节省住院费用,父亲每天从乡下步行回来为我吊针输液。多少回父亲坐在我床边看书。看着看着,他就睡着了。他的老花眼镜滑落了下来。他倚靠着旁边斑驳的砖墙。他的皮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他的颧骨明显地伸了出来。他微张着嘴打着不太响的呼噜。他的头发就像冬天墙上的衰草,枯燥,稀疏,花白而凌乱。他衰老了,憔悴了,看着父亲,我几次泪水溢出眼眶。
这段描写与前面父亲年青时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父亲是被那个年代的荒诞折断。为什么会被折断?因为他是硬汉。如果他逆来顺受,如果他韧性多于刚性,也许他不会断。那他就不成其我的二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多沉默而桀骜的硬汉。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是被强烈震撼了,我的泪也盈满了眼眶。
荣权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他很讲究语言的纯净简洁,也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让人读了有一种审美的愉悦。如《听歌》一段:
最是暮色四合的傍晚,这是栽秧田里最为劳累的时段。田间的小蠓的飞舞撩起人们的烦躁,碌碌饥肠让人想到白日里留下的食物。中年妇女更挂念家中放学归来的孩子和用细绳拴在腰间任其在安全的小范围内自由爬行的老三老四。这是一天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忽然远处或身边传来栽秧歌的声音。清脆的歌声恣意地在四野里扩散,栽秧的女人全部静了下来,只有插秧的手不断起落发出的“刷、刷、刷”的声响,那样有节奏,那么有韵律。人心都沉浸在歌声的甜美里,一时疲劳顿除,烦恼尽消,劳动变成了一种神圣的崇高伟大。
这是对上世纪70年代农村夏忙劳动细致观察的精譬描绘,这是对劳动的赞歌,更是对高邮民歌的赞歌,很富诗意。语言中饱含深情,值得揣摩玩味。
还有《市长的老车》、《王昌龄面店》,都是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荣权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当年初一只上了一学期。1968年插队农村,居然靠实质上的小学学历办专栏,写稿子,挣工分。1976年恢复高考,积淀了十年的毕业生蜂拥而上,他又靠那点家底和孜孜以求的努力考进了高邮师范。1979年第一次投稿的文学评论发表于浙江《东海》,居然是一篇习作。师范毕业后他并没有机会走他喜欢的文学之路,他潜心于每年两个班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在临泽中学又居然教得颇有成就。
1992年他到了文化部门。应该说他是有些文化缘的。插队前,他一天也没有上过舞台,插队农村后,居然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后来又调临泽小学负责小红花文艺演出队,还和我们一起演过话剧《园丁之歌》。他有过一大段文学创作的空白,该是写了大量的应用文吧。近几年他在连续创作出文艺作品、文学作品,每有重大文化活动,都有他的劳碌和智慧,并以一系列歌词和扬剧《爱在天地间》为标志,显示出文艺文学创作的底蕴和实力。荣权能结集出版的历程正说明努力的重要。他的努力可以给很多人以启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的。不努力,什么也不能。努力了,一切皆有可能。记得朱延庆老师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什么是专家,一个人明确一个方向,矢志不移地努力,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就成专家。我十分赞成朱老师的观点,我更赞成荣权不事空谈、踏踏实实地努力。人生苦短,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的努力比机遇和他人创造外部条件更为重要。我希望他继续努力,希望他更加勤奋,希望他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打磨,为社会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充满信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