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烟柳隋堤一望收

2010-03-08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烟柳秦邮》能够跻身于高邮文游台创作丛书,是一件不能让其失之交臂的幸事、美事。在十一位出书的同道者中,我是率先走向暮霭的优雅与充实的垂垂老矣的一员。70岁生日的那天,我特地到我的出生处、即东后街的一个古老的大门前拍照。我的生命就是从那“察院桥过半是田”的一幢旧宅开始的。少儿时的我,最先认识的是院子里的枇杷树和附近菜园的杨柳树。

杨柳是我们这一地区常见的极普通的树木。唐代皇甫曾的诗句“高柳风难定,寒泉月照明”和五代江为的诗句“空余两岸柳千株”,大概是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写高邮隋堤柳的诗句了。宋代,少游笔下的“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在高邮为官的华镇感叹高邮“昔之茆茨瓮牖,往往皆高堂大厦矣,惟两堤槐柳如旧”描绘的都是包含柳林秀色的高邮景观。旧社会,三垛年轻的吴伯槐在一次“诗文征文”中得了甲等第二名,他的诗句“柳叶生春含眼角,桃花新涨赴腮窝”,引起了一阵关于柳线、柳眉、柳眼、柳丝、柳耳的咏叹吟唱,小家子气地热闹了一番。而汪曾祺老的“风流千古说文游,烟柳隋堤一望收”则是颇为大气地将高邮人文历史的风韵和自然风光的绮丽,化作“东风欲绾韶华住”,让“乡党”乡亲尽收心底,铭刻心扉,摇动心旌。读来淋漓酣畅,不亦乐乎。

20多年来,在汪老等前辈的引导、提携与影响下,我们一批热心从事业余写作的写手文友,齐心协力地各显所长地延续着千秋之约的文脉,续写着矢志不渝的情缘,培育着大大小小的浆果。书林连绵,徜徉林中,步步是文游熏风;珠湖浩淼,泛舟湖上,悠悠可俯仰岁月。因此,将这本散文集定名为《烟柳秦邮》,意在将多年写的有关人物的文章汇编成册,挹古扬今,把臂晤谈,文游游心,自得其乐。本书近一半的篇幅是写的历史上风云人物,兼有高邮人与外地人。如何把这些人写真写活写神,一直是我的孜孜以求。从史料性客观介绍到驾驭性应付裕如,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诚然,在此我也不是编写县志,但是如有同道将它作为“史料”拿来就用、抑或指正谬误、修正不足,那将感激不尽。

多年来,师友对我的关顾与激励是我能够健健康康、认认真真、顺顺当当地走到今天的主要成因。也正是原省文联主席李进、省民间文学协会主席马春阳、同辈的陆建华、金实秋君的关心、支持、帮助,我才能涉猎散文、小说、故事、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等领域写作。从我写作出版报告文学《新民滩的悲欢》单行本,到推出这本散文集,整整用了20年。其间,因工作和需求等原因,我写了数十万字的“歌功颂德”的关于单位与个人的报告文学和实用文字。常有人戏称为“大笔”,我却认为,文有相对美丑,笔无所谓大小,一个人能以己所长,尽其所能,写出有益于世道人心,又能怡悦着个人性灵的文章,便无悔无怨,如愿以偿。

回眸人生,唯一的憾事是没有上大学。早年,我写过一文寄给宋词专家唐圭璋教授,他退了稿,回了信:“我不是编辑,你可投寄杂志。”信奉自我努力、也自我量力、不太敢奢谈自我超越的我,虽然要比《魂断大淖》中我的叔外公、舅舅要有为得多、风光得多,但是,已经走出了焦家巷的我,即使出这本书,能走出小城么?!未必。

湖光夕阳,月落挂柳,老柳不能像柳线丛杂绊花梢,却依然能洗却尘容柳生烟,一生都值。.

 2009年12月12日(农历十月二十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