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 00:00:00 作者:吴士来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期间,省报副刊部的领导给我来电话,说省里在创建学习型机关,让我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方面的文章;省电视台的朋友也邀请我到南京做一期读书方面的专题。说到我的读书故事,读者朋友也许并不陌生,前些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州日报》、《长春晚报》和《创造与人才》杂志等媒体,曾经介绍过我读书成才的故事。再写的话,也没有什么新意。
坐在书房里的电脑前,我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突然间想起了自己三次大读书的经历。不妨写出来,以飨读者。
我的第一次大读书是1982年。我参军到部队后,看到许多战友都在夜以继日地看书,想报考军校,有朝一日穿上干部服,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我入伍时年龄比较小,又是个“新兵蛋子”,不符合报考军校的规定。闲来无事,我就到机关俱乐部借一些文学类的图书和杂志阅读,以此消磨时间。书读得多了,就看出了文章写作技巧,于是,悄悄地背着战友学着写一些散文、诗歌,偷偷地寄给《青春》和《南京日报》、《空军报》。没想到,投出去的稿件居然一篇接一篇地刊登出来了,有的文章还被《读者文摘》杂志和《每周文摘》报转载。一些编辑还给我写信鼓励,说我的文章有个性,非常真实,没有胭脂,鼓励我多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团政治处杨主任亲自到连队看望我、鼓励我,还给我带来了好几本稿纸。
编辑的夸奖,领导的鼓励,战友的羡慕,使我飘飘然起来,我不知深浅地做起了作家梦。
写了两个中篇和几十个“豆腐块”,我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我感觉自己江郎才尽,脑子空空。正在这时,《青春》杂志社的编辑约我到他的办公室修改稿件。闲聊时,他提醒我,要想自己在创作上取得成就,一是要多看书,多看杂书;二是要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三是要多看、多思,并学会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编辑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脑空”的原因。
为了能圆自己的作家梦,我从机关俱乐部借来图书,以三天一本书的速度,不分白天黑夜,囫囵吞枣地读着。连队条件艰苦,我住的是十几个人的集体宿舍,一天到晚人来人往,吵得我静不下心来看书。我就到连队饭堂,找个角落,安营扎寨下来。中午读两个小时书上班,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之后,读书到凌晨休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天用来读书的时间至少在8个小时以上。当战士几年,我把团机关俱乐部上千册图书,基本上读了一个遍。这期间,我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我被部队保送上了军校。
我的第二次大读书是1991年。那时,因为发表的文章多、为团领导写的讲话稿多,在军内外有了一些小名气,引起了上级机关一位首长的关注和赏识。当年秋天,团里的张政委亲自带车,把我送到某兵团级机关,将我留在首长身边工作。首长工作比较单调,基本上就是开会、讲话、下部队视察和指导工作。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写讲话稿,工作压力较小,与在连队相比,我的读书时间更多了。
机关大院内有个大图书馆,藏书上万册,里面不但有全国各地的最新报纸、杂志,还有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图书。看到书和报刊,我犹如饿汉遇到了面包。我从图书馆一借就是10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由于安全工作的需要,首长除应酬外,晚上一般不出门,这就给我读书创造了时机。由于在首长身边工作,我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一个人住一个单间,没有人打扰,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每天坚持读书到深夜两点才休息。南京是个大都市,文化底蕴丰厚,各种讲座、论坛很多,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教授,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到南京讲课。星期天、节假日,首长没有什么活动,我就到附近的南京金陵图书馆、大行宫会堂、南京大学等地方,听各行各业的专家授课。看的书多了,听的课多了,知识面广了,视野开阔了,我就有了写作的欲望。我写的经济分析文章,在香港《世界经济导报》刊登后,被新华社《参考消息》转载。我写的股市分析文章,多次在新华社《证券投资》杂志刊登。我写的美学文章,多次在《美学与时代》杂志刊登。投稿多了,一些报刊还为我开辟了专栏。
时间长了,首长发现我有喜欢读书、听课的嗜好后,非常高兴,在对我大加赞赏、鼓励的同时,还对我的工作进行了部分调整,除机关会议外,下部队视察和检查工作的一般讲话稿,都由机关办公室或者由所在部队撰写。首长的勉励,使我的读书热情和写作热情更加高涨了。1994年,首长退休,我被调到机关政治部,从事专业写作和主管新闻出版工作。
我的第三次大读书是2006年。当年3月,经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批准,我拟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按照部队规定,干部转业可以在家休息半年。
我爱读书,也爱买书。在政治部从事专业写作10多年,我一年到头在华东六省一市部队采访,每到一地,我都抽空到附近的新华书店转转,见到心仪的书,我就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来。加上平时在南京买的书,家中的书堆得像个小山似的。如今,转业了,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也没有了军纪的约束,我天天大门不出,利用休息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一本一本地阅读……
当年底,政治部主任亲自找我谈话,说我的工作已安排好,可以到地方报到了,并询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我想到图书馆选几本书店里买不到的书带走,我怕主任舍不得,就补充一句:“我看完后,还还给图书馆。”主任听完,哈哈大笑起来:“我还以为什么事呢,我现在就让图书馆给你准备500本书,送到你家里去,让你读个够。”我后来才知道,机关图书馆要更换一批新书,主任做了一个顺水人情。
书不分新旧,只要是没有看过的书都是新书。我带着主任送我的500多本图书和家中的100多本新书,到高邮报到上班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少小离家,由于工作原因,也很少回老家休假,所以,对高邮城里并不十分熟悉。我的老家在横泾,家属孩子在南京,星期六、星期天没有可走动的地方。我除了上班工作外,业余时间基本上就在家中读书。面对书房里一排排码放整齐的图书,我象“啃西瓜”似的,一本一本地“啃”着……
回想起自己三次大读书的经历,虽然感觉到自己过得比较清苦和寂寞,但我对书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她是我感情的寄托,她是我寻找真理的老师,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可以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书成就了我的一番事业。
读书成就梦想。工作29年来,我读的书不尽其数,举不胜举,光读书笔记就有二三十本,创作成果更是丰硕,先后出版、发表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宣传过一批全国典型和全军典型,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得大奖,曾当过《空军报》和《中国空军》、《基层政工读物》、《政治指导员》、《美学与时代》杂志记者,并被香港《世界经济导报》聘为驻华东地区记者,同时,还成为一名带“长”字的作家。组织上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0多次被总部、空军和南京空军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我写的小说和散文,受到了军内外读者的欢迎,空军政治部、南京市文联两次组织报社、杂志社和作家、评论家进行研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