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 00:00:00 作者:陆地和 来源:今日高邮
徜徉在邮城的繁华大街上,见着菱塘神居山三月三庙会的宣传广告,不禁心驰神往,且油然忆起五十年前在菱塘的难忘岁月来。
一九五九年夏日,大木船在水天一色的高邮湖上晃荡数小时,把我送到了菱塘中学。初到小镇,见到湖光山色、宁静安详的工作环境,不由慨叹:“菱塘是我第二故乡也。”随着时光推移,发现这里交通闭塞,贫穷落后,初中生竟没见过真的汽车,更甭说火车、轮船,飞机倒是见过,那是天空中鸟儿的“大哥”。我所教初一班,有63个学生,把城上来的老师看成了时下的“外籍教授”,新奇且尊敬。
在菱塘中学四年,有三年是困难时期,从初一教到初三,63个学生受饥饿威逼,只剩下24人,女生尤为稀少。每逢大礼拜,女中学生拎着咸菜壶回家和返校,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路旁劳作的社员,总停下手上的活计,羡慕、议论一番,其景象宛如看今日之挎坤包、拖拉杆箱新潮洋女。就是这24名毕业生,只有6人考上邮中高中,“成材率”仅十分之一,至今尚有憾意。
时光流逝。2004年,菱塘乡亲“富而好礼”,邀请邮城在菱塘执教过的七八十名中小学教师,故地重游,聚会观光。看清真寺,品清真宴,漫步天菱大桥,登临神居山,参观电缆厂,真的是旧貌换新颜,感慨万千。面对高树、新楼、阔路,我还是去菱塘老街,独自“怀旧”一番,昔日老街尚存,低矮的老屋已十室九空,中学、小学、公社旧址已不见踪影,只有供销社旧屋尚在,大门洞开,有杂物堆放,似无人居住,只见临街眉墙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五十年前的大字,依稀可辨,站立良久,无言感动。菱塘,我的第二故乡,如今真的是发达了,漫水公路把邮城与菱塘连成一体,往来方便快捷,无须在湖上“走经折路”几小时乃至十几小时了。五十年前后之巨变,可窥豹一斑,中华大地之欣欣向荣,迈出菱塘,走向新的陆地、天空和海洋,都会有一种喜悦而自豪的好心情。絮叨至此,相识与不相识的老同志、老朋友,您不会不认同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